砻斫的意思、砻斫的详细解释
砻斫的解释
1.亦作"砻斫"。亦作"砻斫"。
2.磨和砍削。亦指磨和砍削的技能。比喻处世为人之道。
3.琢磨;切磋。
词语分解
- 砻的解释 砻 (礱) ó 去掉稻壳的农具,形状略像磨,多以木料制成。 用砻去掉稻壳:砻谷舂米。 磨(?):“造兹宝刀,既砻既砺”。 笔画数:; 部首:石; 笔顺编号:
- 斫的解释 斫 ó 大锄;引申为用刀、斧等砍:斫伐。斫丧(刵 )(喻摧残、伤害,特指因沉溺酒色而伤害身体)。 笔画数:; 部首:斤;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砻斫(lóng zhuó)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砻”和“斫”两个单字组合而成,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对器物进行精细加工的两道工序。其核心含义指通过磨砺与砍削使物体表面变得光滑平整,后引申为对事物或技艺的反复锤炼与完善。以下是具体解析:
一、单字释义与词源
-
砻(lóng)
- 本义:指磨去稻壳的农具,形似石磨,后泛指磨砺的动作。《说文解字》释为“䃺也”,即用石器摩擦使物光滑。
- 引申义:比喻精细打磨、修治。如《荀子·性恶》载“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强调通过磨砺提升品质。
-
斫(zhuó)
- 本义:以刀斧砍削。《说文解字》注“击也”,指用利器削除多余部分。
- 引申义:雕琢、修整。如《庄子·天道》“轮扁斫轮”,描述工匠削木制轮的技术。
二、复合词“砻斫”的语义
- 工艺层面:指对器物(如木器、石器)先以“斫”粗削成形,再以“砻”细磨抛光,代表古代手工制作的典型流程。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锤锻》提及金属器具“既砻复斫”,强调反复修整的工序。
- 抽象引申:比喻对学问、技艺或品德的反复锤炼。如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以“砻斫之功”喻指学术需经多次修正方能精纯。
三、文献用例与权威参考
-
技术类典籍
- 《天工开物·乃粒》:“凡稻刈获之后,离稿取粒。束稿于手而击取者半,聚稿于场而曳碌碡碾取者半。若砻斫之工,惟健讼者能之。”(描述稻谷加工中砻磨与斫击的协作)
- 来源:宋应星. 《天工开物》[M]. 明崇祯十年刻本.
-
哲学与文学引申
- 柳宗元《与友人论文书》:“道假辞而明,辞假书而传,要之之道而已耳。道之及,及乎物而已耳……砻斫圭角,浸润著光。”(以“砻斫”喻去除文章锋芒,使其圆融)
- 来源:《柳宗元集》[M]. 中华书局, 1979.
-
语言学考释
- 王力《古汉语字典》:“砻,磨也;斫,削也。合称指反复修治,犹今言‘精加工’。”
- 来源:王力.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Z]. 商务印书馆, 2005.
四、现代应用与语义延续
在现代汉语中,“砻斫”虽非常用词,但仍见于以下领域:
- 工艺研究:传统木雕、石雕技艺描述中,强调“砻斫并施”的手工精髓。
- 文化比喻:如“十年砻斫,玉汝于成”,形容长期磨砺终成大器。
- 学术写作:部分文史论文用以喻指文本校勘或理论修正过程。
结论
“砻斫”作为古代工艺术语,凝结了华夏匠人对“粗琢—精磨”双重工序的智慧认知,其语义从具体技术延伸至精神层面的淬炼,体现了汉语词汇深厚的文化承载力。
网络扩展解释
“砻斫”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lóng zhuó,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一、基本释义
-
字面含义
“砻”指古代研磨谷物的石制工具,引申为“磨砺”;“斫”意为砍削、雕凿。合起来表示“磨和砍削”的动作或技能。
-
比喻意义
比喻长期的磨炼与努力,强调通过持续精进才能达成目标,如“成功需经砻斫”。此外,也引申为处世之道,指在人际交往中需不断调整与完善自身。
二、用法与延伸
- 成语性质:常以“砻斫之器”形式出现,既可指具体工具(如磨刀石、斧凿),也可比喻自我提升的方法。
- 文化内涵:蕴含中国传统文化中“切磋琢磨”的修身理念,强调内外兼修的过程。
三、示例与参考
- 例句:“君子如玉,必经砻斫方能成器。”
- 权威来源可参考《汉典》及《查字典》的详细释义。
若需进一步探究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建议查阅古籍或权威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安攘鞴扞并剪弊子侈侈不休垫没嘀哒饵料防寒飞镖凤泊鸾飘罘罟绀园各不相谋鼓儳瑰杰横队横驱花黎胡哨皇坟黄麟毁敝溷称火刑静素考降可意老有所终离鸿龙禁尉埋天怨地瞀瞀嫩碧鸟歌辟若庆灵榷酤睿幄弱口三转身上海市深輮诗窖释尤黍谷私款邰封探亲田宅铁浮屠土断脱换伪师威胁香位牌咸酸衔体夏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