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晋 、 南朝 废除侨置郡县,使侨寓户口编入所在郡县的办法。 西晋 时由于战乱,中原地区豪族多迁居 江 南,仍称原来郡籍,形成诸侨郡县。至 东晋 哀帝 时, 桓温 推行土断法,裁併侨置郡县,整顿户籍,史称“庚戌土断”。后 南朝 各代又多次推行土断,作为加强王朝统治,与豪门争夺劳动力,扩大赋役和兵源的一种手段。《晋书·成帝纪》:“﹝ 咸康 七年﹞夏四月丁卯,葬 恭皇后 于 兴平陵 。实编户,王公已下皆正土断白籍。”《宋书·武帝纪中》:“及至大司马 桓温 ,以民无定本,伤治为深,庚戌土断,以一其业。于时财阜国丰,实由于此。”《旧唐书·杨炎传》:“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诫而姦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於朝廷。”《资治通鉴·晋哀帝兴宁二年》:“三月,庚戌朔,大閲户口,令所在土断,严其法制,谓之庚戌制。” 胡三省 注:“令西北士民侨寓东南者,所在以土著为断也。”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五章第二节:“所谓土断,就是主张把侨郡县士民作为土著,民众向朝廷纳租税,服徭役,不再让士族独占这些利益。”
“土断”是东晋和南朝时期推行的一项重要政策,主要用于解决因人口南迁导致的户籍与行政混乱问题。以下是详细解释:
定义与背景
土断的核心是以现居地为准,将侨居人口编入当地户籍,废除此前为北方移民设置的“侨置郡县”。西晋末年战乱后,大量北方士族南迁,但仍保留原籍贯,形成与南方本地户籍并行的“侨籍”。这导致户籍管理混乱、税赋流失。
主要内容
目的与作用
历史案例
影响与局限
土断短期内缓解了社会矛盾,但因士族阻挠和战乱频发,侨置问题反复出现。直到隋朝统一后,侨置制度才彻底废除。
如需更深入的历史背景或具体案例,可参考权威史料《晋书》《中国通史》等文献。
《土断》是指一个人或者一群人因为对其他地区或族群不了解或有偏见,而对他们持怀疑或歧视态度的行为。
《土断》这个词可以拆分为“土”和“断”。其中,“土”是汉字中的一个部首,用于表示与土地、农耕相关的事物;而“断”则是指由上至下画三个竖线加上一横线的汉字。
《土断》是由两个独立的汉字组成的词汇,它们在古代就已经存在,但是具体的来源并不清楚。
《土斷》是《土断》的繁体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然而,《土断》这个词在古时候的写法与现代基本相同。
1. 他对这个地方的风俗和文化一无所知,总是对这里的人持有土断的态度。
2. 不要因为对陌生的事物一无所知而怀有土断的看法。
土气、断章取义、本土化
偏见、歧视、狭隘
开放、包容、理解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