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龙门石窟的意思、龙门石窟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龙门石窟的解释

中国 著名石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分布在 河南 洛阳 城南 伊水 入口处两岸的 龙门山 ( 西山 )和 香山 ( 东山 )。开凿于 北魏 太和 十八年(公元494年)迁都 洛阳 后,至 唐 代,历时四百馀年。以 唐 代 开元 (公元713年-741年)以前的最多。现存石窟1,352个,龛785个,造像97,000馀尊,题记3,860种。雕刻刀法圆纯精致,佛像表情生动。后因遭受帝国主义分子的破坏,较小佛像十之八6*九都失去了头部,著名的两块《帝后礼佛图》浮雕也被盗走。解放后设立龙门保管所,进行修整和保管。也称 伊阙 石窟。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龙门石窟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龙门石窟是中国古代佛教石刻艺术的代表性遗址之一,其名称源于地理环境与佛教文化内涵的结合。从汉语词典释义角度分析,“龙门”一词原指地势险峻如门的峡谷,后引申为科举考试中殿试及第的象征;“石窟”则特指依山崖开凿的佛教寺院或佛像群。因此,“龙门石窟”可定义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伊河两岸峭壁间的佛教石窟群,兼具自然地理特征与宗教艺术内涵。

该石窟群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期(公元493年),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等朝代持续营建四百余年,现存洞窟2345个、造像11万余尊。其中卢舍那大佛龛为唐代皇家工程典范,佛像高度达17.14米,面部造型融合了武则天的容貌特征,体现佛教艺术与中国皇权文化的深度融合。

在艺术价值层面,龙门石窟的造像风格完整呈现了佛教艺术中国化进程:北魏时期的“秀骨清像”逐渐演变为唐代的“丰腴饱满”,衣纹雕刻技法从平直刀法发展为圆润流畅的圆刀法。碑刻书法方面,“龙门二十品”作为魏碑体代表作,被清代学者康有为誉为“方笔之极轨”(《广艺舟双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0年将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评价其“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展现了不同时期艺术风格的重大变化”。目前石窟保护工作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主导,已实施三维数字化采集、微环境监测等多项科技保护措施。

网络扩展解释

以下是关于“龙门石窟”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龙门石窟”是中国河南省洛阳市的一处世界文化遗产,位于伊河两岸的龙门山(西山)和香山(东山),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巅峰代表。其名称源于隋朝时期的地理称谓“龙门”,传说与大禹治水开凿伊阙的典故相关。

二、历史背景

  1. 开凿时期:始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3年),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持续营造达400余年,其中北魏和唐代为两大兴盛期。
  2. 政治与宗教动因:北魏统治者通过开凿石窟巩固政权合法性,唐代则因武则天等皇室支持达到艺术高峰,例如奉先寺卢舍那大佛据传以武则天容貌为原型雕刻。

三、艺术与文化价值

  1. 风格演变:
    • 北魏:以“秀骨清像”为主,造像清瘦、衣纹简洁(如古阳洞)。
    • 唐代:转向丰腴圆润的“大唐风范”,如卢舍那大佛(高17.14米)展现宏伟气度。
  2. 雕刻技艺:融合浅浮雕、高浮雕、圆雕等多种技法,窟型装饰随朝代更替变化,北魏繁复、唐代简化。
  3. 多元文化融合:除佛教造像外,还包含道教、儒家元素,以及《龙门二十品》等书法碑刻,被誉为“魏碑精华”。

四、规模与地位

五、延伸意义

该词常被用作比喻,形容卓越的才能或成就,因其艺术高度与历史厚重感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

如需了解更多细节,可参考相关历史文献或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别人正在浏览...

奥匈帝国半照犇凑不讬采薪之疾朝夷暮跖车马辐辏打广打诨插科大考垫沃掉罄吊验跌荡放言底漆嫡亲笃俗访垄非谓肥效服远概览改试甘州破诡称贵府何但滑不溜驾龙江涘交积介鳞进告惊皇失措戟牙口燥唇乾旷奇老苦练字僚朋罗曼蒂克马鞍鞽满替靡达泼花团强逼浅谬全力上纲上线疏儁硕大澌泯随声附和罎子危阽兀赤无贰虑缃牒羡鱼淆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