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上纲上线的意思、上纲上线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上纲上线的解释

指把问题提到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高度来分析。《人民日报》1981.4.26:“‘左’和‘右’,是指党的方针政策的倾向讲的,至于在一般干部和群众中,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不要乱上纲上线。”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上纲上线”是汉语中具有特定时代背景的固定短语,指将普通问题或具体行为刻意提升到政治原则、意识形态层面进行批判的行为。该词由“上纲”和“上线”两个动词叠加构成,其中“纲”本指事物的主体或总则(如“纲领”),“线”代指政治立场的界限(如“路线”),二者均被引申为政治标准。

从语义演变看,该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的政治运动中,用于描述将日常事务与政治立场强行关联的批判方式。例如,《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定义为“把问题提到政治原则性高度来认识或处理”,强调其“过度拔高”的贬义色彩。这种思维方式在特定历史时期被广泛运用,常导致对个体行为的过度解读。

在语用层面,“上纲上线”现多用于批评脱离实际、刻意扩大矛盾的社会现象。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新华成语词典》指出,该词现可泛指引申“以僵化标准对事物进行非黑即白的极端化评判”。其核心特征包含三方面:① 脱离具体语境;② 以抽象标准替代事实分析;③ 隐含压制性价值判断。

参考来源:

  1. 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新华成语词典》

网络扩展解释

“上纲上线”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侧重,以下是综合解析:

  1. 基本定义
    原指将普通问题刻意提升到政治原则层面分析,尤其强调“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等宏观概念。例如,在特殊历史时期(如文化大革命),常被用作一种思想方法,要求透过现象看本质,将所有问题归结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

  2. 词源与演变
    该词起源于20世纪中国政治运动时期,原为官方话语体系中的分析方法。如今演变为带有批判性的网络用语,常用于讽刺过度引申、将小事联系到民族或政治立场的极端化言论。

  3. 现代语境中的表现

    • 过度政治化:如将日常争议强行关联到国家制度或意识形态层面。
    • 逻辑谬误:常伴随“滑坡谬误”(如认为迟到一次会导致社会秩序崩溃)。
    • 网络争议:形容“杠精”行为,即在讨论中脱离事实本身,以压倒对方为目的的抬杠。
  4. 批判与反思
    该行为被认为背离实事求是原则,导致问题处理简单化、绝对化。例如,忽视具体情境差异,用僵化框架曲解社会现象,甚至引发不必要对立。

  5. 使用场景示例

    • 批评他人:“这只是工作失误,没必要上纲上线到职业道德问题。”
    • 自我调侃:“我随口吐槽天气,你可别上纲上线说我抹黑城市形象啊!”

如需更完整的历史案例或语言学分析,可参考权威词典(如、3)或社会学研究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八刀抱恨终天不瞅人不得脸春妍辞无所假从徵逮讯盗没遁迹黄冠独坐愁城发科打诨房露放围風鰻忿恨负鄙改途感浃感诱稿本阁部葛面官禁汉帝韩山石寒晩红鱼回行磵户简省渴涸昆奴里旧零残临深履薄林树理七鸣扃模放皮囊瀑水肉叉如斯山东琴书上智神课十教似水如鱼寿不压职爽黠水口水研送场讼件抬高贪赂挺解讬传谢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