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太公望 兵法《六韬》之一。泛指兵法、战略。 南朝 梁 江淹 《为萧让太傅扬州牧表》:“既罕《龙韜》、《金匱》之効,又乏楹间帷中之绩。” 唐 钱起 《送崔校书从军》诗:“寧惟玉劒报知己,更有《龙韜》佐师律。” 明 汤显祖 《牡丹亭·御淮》:“排雁阵,展《龙韜》,断重围杀过 河阳 道。” 清 钮琇 《觚賸续编·圣武成功诗》:“鱼丽成前列,《龙韜》运上方。”
(2).古宫廷禁卫羽林军的别名。 唐 李德裕 《述梦诗四十韵》:“椅梧连鹤禁,壀堄接龙韜。”注:“内署北连春6*宫,西接羽林军。”《宋史·律历志三》:“日欲暮,鱼钥下,龙韜布。”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龙韬汉语 快速查询。
“龙韬”一词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其解释及文化背景如下:
兵法与战略的代称
源自姜太公(吕尚)所著《六韬》中的第三卷《龙韬》。该书分文、武、龙、虎、豹、犬六部分,其中《龙韬》主要论述军事组织、战术策略及统帅之道,后成为兵法、谋略的泛称。如唐代钱起诗云:“宁唯玉剑报知己,更有龙韬佐师律”(《送崔校书从军》),即以“龙韬”指代军事智慧。
宫廷禁卫军的别称
唐代起,“龙韬”被用作禁卫军“羽林军”的别名,象征其职责如兵法般缜密,护卫皇室安全。李德裕在《述梦诗》中注:“壀堄接龙韬”,即指禁军驻地。
历史文献中的运用
南朝江淹《为萧让太傅扬州牧表》以“龙韬”强调军事才能,明代汤显祖《牡丹亭》则以“展龙韬”表现战场谋略,可见其广泛用于诗词、戏曲中。
人名寓意
现代常将“龙韬”用于取名,结合“龙”的尊贵象征与“韬”的智谋内涵,寓意才华卓越、深藏不露,如“韬光养晦,终成大器”。
《龙韬》强调“以智胜力”,认为战争胜利依赖谋略而非蛮力,需通过周密计划(如情报分析、兵力部署)制敌。例如:“谋者,所以违害就利”(《六韬·龙韬·军势》)。
若需进一步了解《六韬》原文或相关诗词典故,可参考汉典、查字典等来源。
《龙韬》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指龙的智慧和才能。龙象征着权势和智慧,而韬则代表着隐藏和发展。结合在一起,龙韬就代表着龙的智慧与才能的发展和运用。
《龙韬》这个词由两个汉字组成:龙(部首:龍,6画)和韬(部首:韦,16画)。
《龙韬》这个词在古代文献中并没有明确记载,在现代汉语中较为常用。因此,无法追溯到其确切的来源。在繁体字方面,"龙韬"的写法一般保持不变,仍然是「龍韜」。
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但「龙韬」这个词在古代汉字中并没有专门的写法。根据时代和书法家的个人习惯,字形可能略有差异。
这个词可以通过以下例句来理解:
1. 他展现出了龙韬,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难题。
2. 大学生应该努力发展自己的龙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与《龙韬》相关的组词有:
1. 龙胆:勇敢、大胆的精神。
2. 韬略:隐藏和发展的策略。
3. 龙门:由两座山峰夹成的山口,也指成功的机遇。
与《龙韬》意思相近或类似的词汇有:
1. 英明:智慧和才能出众。
2. 力道:力量和能力。
与《龙韬》意思相反的词汇有:
1. 愚蠢:愚笨和缺乏智慧。
2. 无能:缺乏能力和才干。
邦禁被笼边漠鹁鸠仓英柴米油盐酱醋茶长浪蟾镜掣电传袭诞昭等身金点屏成蝇调回低云遁叛繁衍浮险公礼官薄诂诂蚩蚩鸿烈驩逸挥羽火矢讲唱浆酒藿肉见雀张罗枷锁灸刺久惯牢成缉熙卷帘格絶磵军棍灵席刘累买单贸袭冥寞末秋内邸偏长凭轼结辙俏影情礼气翳染户容恕耎脆上御诗肩瘦祀禜铜瑁委郁沃酹五轮小九九小字犀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