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九伐的意思、九伐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九伐的解释

(1).古代指对九种罪恶的讨伐。《周礼·夏官·大司马》:“以九伐之灋正邦国:冯弱犯寡则眚之;贼贤害民则伐之;暴内陵外则坛之;野荒民散则削之;负固不服则侵之;贼杀其亲则正之;放弑其君则残之;犯令陵政则杜之;外内乱、鸟兽行则灭之。”《大戴礼记·朝事》:“明九伐之法,以震威之。”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檄移》:“三驱弛刚,九伐先话。”

(2).泛指征伐。《旧唐书·代宗纪》:“九伐之师,尚勤王略;千金之费,重困吾人。” 明 沉鲸 《双珠记·赴婚遇兄》:“折衝千里,张国家九伐之威。”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九伐是古代中国军事制度中的重要概念,特指周代天子对诸侯实施的九种惩戒性军事行动,源于《周礼·夏官·大司马》的记载。其核心是以武力维护礼法秩序,具体释义如下:

一、基本定义

九伐即九种征伐原则,是周王朝对违逆礼法的诸侯国采取的军事制裁手段。《周礼》载:“以九伐之法正邦国”,旨在通过武力威慑纠正诸侯失礼行为,维系分封制下的等级秩序。

二、具体内容与出处

据《周礼》记载,九伐针对九类罪行,包括:

  1. 冯弱犯寡:欺凌弱小诸侯。
  2. 贼贤害民:迫害贤臣、残害百姓。
  3. 暴内陵外:对内暴政,对外侵凌邻国。
  4. 野荒民散:荒废农耕致百姓流离。
  5. 负固不服:倚仗险阻抗拒王命。
  6. 贼杀其亲:杀害亲族。
  7. 放弑其君:放逐或弑杀君主。
  8. 犯令陵政:违抗政令、破坏法制。
  9. 外内乱、禽兽行:内外伦理崩坏,行为悖逆人伦。

三、历史意义

九伐制度体现了周代“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统治思想,将军事行动与礼法规范结合,既是对诸侯的约束,也是中央权威的象征。汉代郑玄注《周礼》时强调,九伐的本质是“以战止战”,通过惩戒恢复秩序,而非单纯扩张领土。

四、权威参考来源

说明: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建议查阅中华书局点校本《周礼注疏》或权威辞书电子版(如《汉语大词典》在线数据库)获取原始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

“九伐”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一、古代对九种罪恶的讨伐

这一含义源自《周礼·夏官·大司马》,具体指周代军事制度中针对诸侯国九种罪行的征讨措施。根据记载,九种罪行及对应的惩罚方式包括:

  1. 冯弱犯寡(欺凌弱小):削减领地;
  2. 贼贤害民(残害贤良百姓):直接讨伐;
  3. 暴内陵外(对内暴政、对外欺压):废除君主;
  4. 野荒民散(荒废土地、百姓流离):削减封地;
  5. 负固不服(倚仗险要抗命):武力入侵;
  6. 贼杀其亲(杀害亲属):依法处决;
  7. 放弑其君(弑君或驱逐君主):严惩并处死;
  8. 犯令陵政(违抗政令):封锁国境;
  9. 外内乱,鸟兽行(内外淫乱,行为悖伦):灭国。

这一制度体现了古代“以法治国”的思想,通过军事手段维护礼法秩序。


二、泛指军事征伐

在后世文献中,“九伐”逐渐演变为对征伐行为的泛称。例如:


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典籍原文或历史案例,可参考《周礼》《旧唐书》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标注不知所以弛弓穿山甲赐几大板车定婚东园主章笃诲废寝忘飱覆局灌夫駡坐珪符国子学故知患得患失欢哥浑穆惑世见骥一毛交开锦苞矜谑畿邑开濬科则诳謼垮塌卵裂买报毛手毛脚媚事蝻蝗内陆湖判阅軯鍧輤车欠条汽灯穷泽啓牖曲论如登春台生脉神叡鼠曲淑祥苏梅贪润通趣头脑冷静望礼晩田五邦雾集无记业五炁朝元湘君像样洗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