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城管辖的县。《新唐书·柳浑传》:“帝尝亲择吏宰畿邑,而政有状,召宰相语,皆贺帝得人, 浑 独不贺,曰:‘此特 京兆 尹职耳。陛下当择臣辈以辅圣德,臣当选 京兆 尹承大化,尹当求令长亲细事。代尹择令,非陛下所宜。’”
“畿邑”是古代汉语中的专有名词,主要包含以下含义和用法:
指国都及其周边管辖的地区,通常特指京城直接管辖的县或行政区域。例如《新唐书》中提到“畿邑”为“京城管辖的县”。其核心意义与古代行政区划相关,其中“畿”指国都附近区域,“邑”则为地方行政单位。
源自中国古代的行政制度,如周代的“王畿”制度,将都城及周边划分为特殊管辖区域。唐代文献记载,皇帝曾亲自选拔官员管理“畿邑”,但这一职责后被指出应属“京兆尹”(京城最高行政长官),而非皇帝直接干预。
《新唐书·柳浑传》记载,唐代官员柳浑曾劝谏皇帝:“代尹择令,非陛下所宜”,表明“畿邑”的官员任命应由地方长官(如京兆尹)负责,而非君主直接插手。这反映了古代中央与地方行政权的分工。
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但在文史研究中仍用于描述古代都城制度或行政区划。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其狭义或广义含义。
《畿邑》是一个古代汉字词语,指的是皇帝的都城和附近的地区。
《畿邑》的拆分部首是田(田字底下的一撇),笔画数量为12。
《畿邑》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尚书·周书·夏后氏》中,用来描述夏朝的王都。
《畿邑》的繁体写法为「緈邑」。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畿邑》的古时候汉字写法为「斉斉」。
1. 《書經》:「于是乎施於大邑於畿甸之中人之食也。」
(解释:这时候在畿甸之中,实施了对都城大城的人民的赈济。)
2.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於是乎家無馱貲之㚢:刈牧竹木而止,皆輸於畿邑。」
(解释:于是家中没有压力负债:从竹木的收获中得到的利益,都贡献给了都城。)
畿甸、京畿、内畿、外畿、京畿地区
京畿、内畿、边区、都城
边疆、外地、地方、非京畿
俺咱奥窟白毫操之过急撑犁孤涂愁抱愁疾大理院电力网殿上虎烦缛風證福建絯蔽该账公良公綦翰薮寒蜩汉祚花当箭道江槎教理结风鲸浪开镜快递员劳罢老湫历说緑柱玉满坐风生民宗莫名其妙纳士招贤黏吝缴绕暖女奴隶主义盘山气和起驾庆赉秦公子沈密寡言十年九潦束手就擒束题舒心条律佻谬同心莲軘车屯雷维谷鲜馥相齿贤隽弦月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