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官方用的木简文书。 宋 程大昌 《演繁露·羽檄》:“《魏武奏事》曰:‘有急以鸡羽插木檄,谓之羽檄。’”
(2).干直无枝的树材。《宋史·李若谷传》:“补 长社县 尉,州葺兵营,课民输木檄,尉受之,而吏以不中程,多退斥,欲苟苦输者,因以取賕。 若谷 度材,别其长短、大小为程,置庭中,使民自输。”
木檄是古代中国特有的行政文书形式,由“木”与“檄”二字组合而成。从构词角度分析,“木”指代其载体材质,即竹木简牍;“檄”则为古代官府用于晓谕、征召或声讨的公文类别,《说文解字》释“檄”为“二尺书”,突显其形制规范。
据《汉语大词典》记载,木檄特指“书于木板之檄文”,盛行于秦汉至魏晋时期。其内容多涉及军事动员、政令颁布或官吏任免,例如《后汉书·隗嚣传》载“斩木为檄”,印证其载体特征。与“羽檄”(插羽毛示紧急)相比,木檄更侧重常规行政事务传递,具有存档备案的行政效力。
在文书制度发展层面,王国维《简牍检署考》指出,木檄长度约汉代一尺(约23厘米),宽度容单行文字,两端作楔形以便捆扎。出土实物如居延汉简中的“元康二年木檄”,完整呈现收发文单位、事由及封印位置,为研究汉代文书行政提供了实证。
“木檄”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色彩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详细解释:
古代官方木简文书
木檄最初指古代军事或官方使用的木制简牍文书,常用于传递紧急军令、征兵信息或动员号令。例如,将军出征前会撰写檄文,通过木简传达给士兵或百姓,以激发士气或号召民众支持。据宋代程大昌《演繁露·羽檄》记载,紧急时会在木檄上插鸡毛,称为“羽檄”。
使用场景:多用于形容具有激励、动员性质的文书或言辞,如“发布木檄,鼓舞三军”。
干直无枝的树材
另一含义指笔直且无分枝的木材,常用于建筑或工程。例如《宋史·李若谷传》提到,地方官员征收木檄时需按规格验收,避免因尺寸不合引发纠纷。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演繁露》《宋史》等文献,或查阅权威词典(如、2、8、9)。
阿井胶百折不屈八面圆通薄妆跋涉山川比画并床茶亭乘坐尘品吃四方饭宠姬粢糲粗俗之辈盗据斗夺烦滥分谤風潑枫子复用改服攻罚鹤楼鸿渐之翼后间惶惶不可终日秽闻见道磵路校点集股狂纵朗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连棒鳞辏龙薣梅岭薎蒙秾郁辟旋颀峻气食牛曲环塞关三寸气伤害盛颜食甘寝宁试航士礼台宰贪幸檀晕滕六推挽五家七宗下濑船献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