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雉的意思、鼎雉的详细解释
鼎雉的解释
《书·高宗肜日》:“ 高宗 肜日,越有雊雉。 祖己 曰:‘惟先格王,正厥事。’” 孔颖达 疏:“ 高宗 既祭 成汤 ,肜祭之日,於是有雊鸣之雉在於鼎耳,此及怪异之事,贤臣 祖己 见其事而私自言曰:‘惟先世至道之王遭遇变异,则正其事而异自消也。’”后因以“鼎雉”指灾异的征象。《后汉书·刘陶传》:“故 武丁 得 傅説 ,以消鼎雉之灾, 周宣 用 申 甫 ,以济 夷厉 之荒。”《三国志·吴志·贺邵传》:“昔 高宗 脩己以消鼎雉之异, 宋景 崇德以退荧惑之变。” 明 郑若庸 《玉玦记·接望》:“追思寄食真如梦,喜充鼎雉膏成用,念不得糟糠妇同,空怀愧禄千钟。”
词语分解
- 鼎的解释 鼎 ǐ 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两耳:铜鼎。鼎食(列鼎而食,指豪侈生活)。鼎镬。 锅:鼎罐。鼎锅。 古代视为立国的重器,是政权的象征:鼎彝。九鼎。定鼎。问鼎。鼎祚(******)。 象征三方并立、互相对峙
- 雉的解释 雉 ì 鸟,雄的羽毛很美,尾长;雌的淡黄褐色,尾较短。善走,不能久飞。肉可食,羽毛可做装饰品。通称“野鸡”。 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城墙:雉堞。 笔画数:; 部首:隹; 笔顺
网络扩展解释
“鼎雉”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典籍的词语,其含义需结合历史典故和文献记载来理解:
基本释义
-
来源典故
出自《尚书·高宗肜日》,记载商王武丁(高宗)在祭祀时,有雉鸟落于鼎耳鸣叫,被视为异常现象。贤臣祖己借此劝谏君王修德以消灾,后以“鼎雉”代指灾异的征兆。
-
引申含义
在《后汉书》《三国志》等文献中,“鼎雉”被用作警示君王修身治国、应对天象示警的象征。例如:
- 《后汉书·刘陶传》提到“消鼎雉之灾”,强调君王需以德政化解灾异;
- 《三国志》中贺邵以“鼎雉”劝谏吴主孙皓修德。
-
字义解析
- 鼎:古代祭祀礼器,象征权力与地位;
- 雉:雉鸟,此处特指落于鼎耳的异常现象。
其他解释差异说明
部分现代词典(如)将其解释为“权势稳固”,可能与“鼎”的象征意义混淆,但主流文献及权威考据(如、6)均支持“灾异征象”这一原始含义。
建议在古籍或学术场景中使用时,以“灾异征兆”为核心释义。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尚书》及汉代史书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二
鼎雉(dǐng jì)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这个词是指古代一种富丽堂皇、形状独特的礼器。在古代,鼎被用来烹饪食物,也被视为权力和尊贵的象征。而雉则是一种美丽的鸟类,常被用于比喻高贵、充满威严的事物。因此,鼎雉一词常用来形容权威与高贵。
拆分部首和笔画:
鼎的部首是金。它一共有12画。
雉的部首是隹。它一共有10画。
来源和繁体:
鼎雉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国语》一书,该书记录了鼎的制作和使用。在繁体中,鼎雉分别写作「鼎」和「雉」。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中,鼎的写法较为简洁,形状宽大,四足三耳十二个角。而雉的写法则类似于现代繁体字,形状优美,展现了雉鸟的飞翔姿态。
例句:
1. 这座庄严的宫殿就如同一座鼎雉,彰显着国王的威严和权力。
2. 他的品味高雅,住宅装饰得像一座鼎雉。
组词:
组合词中包含鼎雉的有:鼎盛、鼎力、雉兽、雉堞等。
近义词:
近义词包括:尊崇、威严、庄重、威风。
反义词:
反义词包括:卑微、低贱、无足轻重、琐碎。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