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鼎雉的意思、鼎雉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鼎雉的解释

《书·高宗肜日》:“ 高宗 肜日,越有雊雉。 祖己 曰:‘惟先格王,正厥事。’” 孔颖达 疏:“ 高宗 既祭 成汤 ,肜祭之日,於是有雊鸣之雉在於鼎耳,此及怪异之事,贤臣 祖己 见其事而私自言曰:‘惟先世至道之王遭遇变异,则正其事而异自消也。’”后因以“鼎雉”指灾异的征象。《后汉书·刘陶传》:“故 武丁 得 傅説 ,以消鼎雉之灾, 周宣 用 申 甫 ,以济 夷厉 之荒。”《三国志·吴志·贺邵传》:“昔 高宗 脩己以消鼎雉之异, 宋景 崇德以退荧惑之变。” 明 郑若庸 《玉玦记·接望》:“追思寄食真如梦,喜充鼎雉膏成用,念不得糟糠妇同,空怀愧禄千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鼎雉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典故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源于古代祥瑞传说,指在祭祀的鼎器中显现雉鸟的异象,被视为吉兆。以下从释义、典故来源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详细解析:


一、释义

鼎雉(dǐng zhì)为复合词,由“鼎”(古代祭祀礼器)与“雉”(野鸡)组合而成,字面指鼎中出现雉鸟。该词未被现代通用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收录,属典故性词汇,需结合文献溯源理解其象征意义。


二、典故溯源

“鼎雉”典出商代高宗武丁时期的祥瑞事件,载于《尚书·高宗肜日》:

“高宗肜日,越有雊雉。”

(高宗举行肜祭之日,有野鸡鸣叫于鼎上。)

据汉代孔安国《尚书传》及唐代孔颖达《尚书正义》注疏:

商王武丁(高宗)祭祀先祖时,一只雉鸟飞落鼎耳鸣叫,被视为上天警示。贤臣祖己借此劝谏王修德政,武丁纳谏后国运复兴,故“鼎雉”成为君主纳谏、政通人祥瑞象征。


三、文化内涵

  1. 天人感应的体现

    雉鸟现于礼器,被解读为天意对人事的昭示,反映先秦“天人合一”思想。如《汉书·五行志》将此类异象归为“羽虫之孽”,需君主反省德行。

  2. 政治劝谏的隐喻

    典故中祖己以“鼎雉”为契机谏言:“惟先格王,正厥事”(劝王先正己身,再正国事),赋予该词规劝君主修德勤政的深层寓意。

  3. 后世文学化用

    唐宋诗词常以“鼎雉”喻指盛世祥瑞。如宋代刘克庄《杂咏》诗:“不须忏礼周公恐,自是能行祖己言”,暗用此典颂扬明君纳谏。


四、权威参考来源

  1. 《尚书·高宗肜日》(中华书局点校本)

    原始文献记载,奠定典故基础。

  2. 孔颖达《尚书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十三经注疏》)

    唐代官方注疏,详释“雊雉”事件始末。

  3. 班固《汉书·五行志》(中华书局校勘本)

    系统归类汉代灾异学说,阐释“鼎雉”的象征逻辑。

  4. 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四部丛刊》影印本)

    宋代文学引用实例,体现典故传承。


“鼎雉”作为承载商周政治伦理的文化符号,其价值不在字面释义,而在于警醒统治者顺应天道、勤政恤民的深层寓意。该词虽未入现代词典,却在经史文献与文学传统中延续其思想生命力。

网络扩展解释

“鼎雉”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典籍的词语,其含义需结合历史典故和文献记载来理解:

基本释义

  1. 来源典故
    出自《尚书·高宗肜日》,记载商王武丁(高宗)在祭祀时,有雉鸟落于鼎耳鸣叫,被视为异常现象。贤臣祖己借此劝谏君王修德以消灾,后以“鼎雉”代指灾异的征兆。

  2. 引申含义
    在《后汉书》《三国志》等文献中,“鼎雉”被用作警示君王修身治国、应对天象示警的象征。例如:

    • 《后汉书·刘陶传》提到“消鼎雉之灾”,强调君王需以德政化解灾异;
    • 《三国志》中贺邵以“鼎雉”劝谏吴主孙皓修德。
  3. 字义解析

    • 鼎:古代祭祀礼器,象征权力与地位;
    • 雉:雉鸟,此处特指落于鼎耳的异常现象。

其他解释差异说明

部分现代词典(如)将其解释为“权势稳固”,可能与“鼎”的象征意义混淆,但主流文献及权威考据(如、6)均支持“灾异征象”这一原始含义。

建议在古籍或学术场景中使用时,以“灾异征兆”为核心释义。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尚书》及汉代史书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安穆拔还拜台北裔辩畅别袂嘈杂昌丰彻朗赤斾春牓辞説寸飙彫玉端道断羽絶鳞二不隆冬翻録風禾盡起奉申贺敬风鸢抚宪附庸风雅格绷格绷盥栉鬼出神入吭嗌洪德宦贶火山口假情假意金藟僦丁开比空负阔悰撩东札西黎幔灵观零头马牙褶冥鸿南虢扲掑箧中书青鰶鱼鹙氅沙羽石椁湿婆仙睡伏说议肆夏通借字退惰苇笮下颚瞎火兵小脚息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