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鼎鐘 ”。
亦作“ 鼎钟 ”。鼎与钟。古代钟鼎上刻铭文,以旌有功者。有时即借指功业。《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每览史籍,观古忠臣义士,出一朝之命,以徇国家之难,身虽屠裂,而功铭著於鼎钟,名称垂於竹帛,未尝不拊心而叹息也。” 宋 叶适 《祭韩子师尚书文》:“所可寃者,天与魁杰;既堕鼎鐘,人共埋没。”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唐求》:“值三灵改卜,絶念鼎钟,放旷疎逸,出处悠然,人多不识。” 明 汪廷讷 《种玉记·乘访》:“儿今别去远从戎,指日勋庸建鼎鐘。”
鼎钟是汉语复合词,其含义可从字源、本义及文化象征三个层面解析:
鼎
古代烹煮器具,多为青铜制,三足两耳。《说文解字》释:“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 后引申为政权象征(如“定鼎”)和显赫地位(如“钟鸣鼎食”)。
来源: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本)。
钟
古代打击乐器或量器,青铜铸造。《周礼·考工记》载:“凫氏为钟,两栾谓之铣。” 其形制象征礼乐秩序,亦用于计时(如“钟鸣漏尽”)。
来源:《周礼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
鼎钟合称泛指宗庙礼器与乐器,代指国家重器或贵族威仪:
来源: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王国维《观堂集林·殷周制度论》。
权位与富贵
“钟鸣鼎食”形容贵族生活,如王勃《滕王阁序》:“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来源:《王子安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历史传承
鼎钟作为青铜文明代表,承载历史记忆。《汉书·郊祀志》载:“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
来源:班固《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道德隐喻
《左传·宣公三年》以鼎为“德”的象征:“在德不在鼎……德之休明,虽小,重也。”
来源: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
“鼎钟”条释为“鼎与钟,古代祭祀宴享之礼器”,并引《后汉书·崔骃传》“功铭鼎钟”为例。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第12卷)。
强调其“喻功业”义,引庾信《周柱国大将军纥干弘神道碑》:“铭功鼎钟,图形麟阁。”
来源:《辞源》(商务印书馆修订本)。
鼎钟的核心含义为礼乐重器,兼具物质功能(祭祀、音乐)与文化象征(权力、功勋、道德),是理解中国古代礼制与青铜文明的关键词。
“鼎钟”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指鼎与钟两种古代器物。鼎是祭祀或烹煮用的三足青铜器,钟为礼乐重器,二者常刻有功勋铭文,因此被赋予特殊文化意义(、、)。
器物象征
古代在鼎、钟上铸造铭文,用于记录功绩或表彰功臣。如《三国志》提到“功铭著於鼎钟”,即以器物铭刻象征功业传承(、)。
引申意义
多用于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中,如描述功绩记载(“铭功鼎钟”)、表达对功业的感慨(“拊心叹息”)等(、)。
《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载:“功铭著於鼎钟,名称垂於竹帛”,直接体现其记录功勋的核心含义(、)。
注:关于“形容声音”的释义,主要见于现代词典的引申解读,古典文献中更侧重功业象征。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白龙臛保弼宾贡惨腹叉车长裤钞儿诚纯出鬼入神邸馆第六感都昙鼓阿弥巴放傲干羽管乐管仲随马孤雌鬼物河龟画虎成狗挥毫混为一谈鉴达讲剑嘉与机服觊豁就草两合公司两税使镂冰劚雪闾师梅妻鹤子磨镜摹肖囊风凝盼迁斥前后脚企管顷宫倾诡齐速阙额入乡随俗剡楮上下和合珊瑚网神阙时习霜鼙太甚涛濑臀鳍妄进伟美文官果雾岑五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