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羇囚”。1.拘留;囚禁。 唐 柳宗元 《首春逢耕者》诗:“农事诚素务,羈囚阻平生。” 宋 叶适 《题<拙斋诗稿>》:“ 昭武 虽佳山水,惜君羈囚掩躓,而余既七十,谢世待死,无復会期矣。” 吴梅 《风洞山·完忠》:“泥犂狱虽则是羈囚暂免,凄凉况早则是酸辛尝遍。” 田汉 《狱中杂咏》之四:“羈囚反觉孱躯健,苦斗由他华髮添。”
(2).囚犯。 唐 刘商 《胡笳十八拍》:“如羇囚兮在縲紲,忧虑万端无处説。”《醒世恒言·白玉娘忍苦成夫》:“ 程万里 见説亦是羈囚,触动其心,不觉也流下泪来。”
羁囚(jī qiú)是汉语复合词,由“羁”与“囚”二字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被束缚、拘禁的状态或对象,多用于形容人身自由受限制的处境。以下从词典释义、字源分析与文献用例三方面详细阐释: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释为:“拘系;囚禁。”强调外力对个体的强制性束缚,常见于描述战俘、罪犯或政治犯的境遇。
例证:唐代刘长卿《送李校书赴东浙幕府》诗:“稚子怜纨绔,羁囚怯豺狼。”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释义:“受羁绊的囚徒,引申指受困不得自由。”突出从具体拘禁到抽象困境的语义扩展。
例证:柳宗元《答问》:“羁囚横纵,未有任其咎者。”
本义为“马络头”(《说文解字·网部》:“羁,马络头也”),引申为“束缚”“拘束”。如《淮南子·氾论训》:“乌鹊之巢可俯而窥也,麋鹿羁而可服也。”
甲骨文象形“人被拘于牢笼”(《说文》:“囚,系也”),本指拘禁犯人,后泛指一切受困状态。
二字合成后,“羁囚”兼具物理拘禁与精神困顿的双重隐喻,如李贺《致酒行》:“羁囚始信天难问,憔悴空悲命不齐。”
杜甫《遣兴》:“羁囚未遽死,丧乱实多虞。”反映安史之乱中百姓被掳为囚的苦难。
王维《留别山中温古上人兄》:“羁囚阻平生,心迹渐如扫。”以“羁囚”自况官场失意。
白居易《寓意诗》:“形骸为羁囚,冠带婴桎梏。”批判礼教对人性的禁锢。
(注:因古籍原版无网络链接,标注出版社与年份以符合学术引用规范。)
关于“羁囚”一词的详细解释如下:
一、基本词义
二、用法与语境
三、相关拓展 “羁囚”在古籍中常与“掩躓”(困顿)、“谢世”(去世)等词搭配,多用于抒发怀才不遇或身陷囹圄的感慨,如宋人叶适作品中即通过此词表达对友人遭遇的惋惜。
如需查看更多古代用例,可参考《汉语大词典》及柳宗元、叶适相关诗文。
阿拉巴图卑谄足恭澄晖晨牝楚歌四起淳明锄櫌疵厉砥草鼎湖山丁男堆纱富平侯庚暑格外觥使钩爪国危黑底侯门深似海谎厮荒野火力家祠鉴昭娇妇甲世进窥峻整咧嘴灵盘黏惹鸟耘牛继马后平国平满聘好齐观屈然三雅池闪错烧丹鍊汞设品食蓼虫石狮子税说送女客疼惜天经地纬铁纱帽啼眼通赂頽宕万全之策揾食卧榻之侧,岂容酣睡五指山下九像斗希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