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瓦剌国的意思、瓦剌国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瓦剌国的解释

旧时讥称行为不正当的妇女。 清 翟灏 《通俗编·妇女》:“ 洪容斋 《俗攷》: 瓦剌 虏人最丑恶,故俗詆妇女之不正者曰 瓦剌国 。 汪价 《儂雅》:今俗转其音曰歪赖货。”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瓦剌国是中国古代史籍中对明代蒙古高原西部游牧政权的称谓,特指由卫拉特蒙古(Oirat Mongols)建立的部落联盟政权。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词源与基本释义

“瓦剌”(Wǎlà)是明代汉文文献对卫拉特蒙古的汉语音译称谓,亦称“斡亦剌”“卫拉特”等。该词在《辞海》(第七版)中定义为:“明代对西部蒙古各部的总称,活动于漠西,曾建立强大政权,与明朝时战时和。”其主体包含准噶尔、杜尔伯特、和硕特、土尔扈特四大部落,游牧于阿尔泰山至额尔齐斯河一带。

二、历史沿革与政权特征

瓦剌国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中央集权国家,而是以军事联盟为纽带的游牧政权。15世纪初期,瓦剌首领脱欢、也先相继统一蒙古诸部,建立横跨蒙古高原、中亚的霸权。1449年,也先率军在“土木之变”中俘获明英宗,达到鼎盛。其统治模式以“丘尔干”(部落议会)为核心,通过军事征服与联姻维系联盟,经济依赖游牧、贸易及战争掠夺。

三、与中原王朝的关系

瓦剌国与明朝形成“朝贡-封赏”的特殊互动体系:

  1. 政治层面:接受明朝“顺宁王”“贤义王”等封号,定期遣使朝贡;
  2. 经济层面:通过官方马市贸易换取茶叶、丝绸等物资;
  3. 军事冲突:1449年土木堡之变后,双方关系转向对峙,直至16世纪瓦剌势力衰落。

四、民族演变与文化影响

瓦剌部落后裔发展为清代卫拉特四部,其中:


参考资料

  1. 《辞海》(第七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9年,ISBN 978-7-5326-5200-3. 在线版
  2. 《中国历史大辞典·明史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ISBN 7-5326-1990-6.
  3. 《民族词典》,四川民族出版社,1997年,ISBN 7-5409-1946-5.

网络扩展解释

“瓦剌国”这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含义,需结合历史与语言文化背景进行区分:

一、汉语俗语中的贬义用法

根据多个词典及文献记载,“瓦剌国”在明清时期被用作对行为不端妇女的讥称。其来源与民族偏见相关:

  1. 词源:明代学者洪迈在《俗考》中提到,因瓦剌部族(蒙古分支)被中原视为“丑恶”,故借其名贬称女性。
  2. 演变:清代翟灏《通俗编》记载,该词后来音转为“歪赖货”,进一步强化贬义色彩。

二、历史上的瓦剌政权

与俗语不同,历史上的瓦剌是蒙古高原的重要政治实体:

  1. 起源:唐代称“瓦尔剌噶”,元朝时归属蒙古帝国,与黄金家族联姻。
  2. 强盛期:15世纪统一蒙古,曾制造“土木堡之变”俘获明英宗,并围攻北京。
  3. 现代演变:其后裔主要分布于中国新疆、青海及俄罗斯卡尔梅克等地,清朝称“卫拉特蒙古”。

三、二者关联辨析

词语“瓦剌国”与历史政权无直接关联,仅为借名贬斥的俗语。需注意语境区分,避免混淆历史与语言文化概念。

别人正在浏览...

镑错杯衔背战逼越承守丑态典明东倒西欹废弛沸潭逢逢蜂迷蝶恋荴蔬拊噪巩固阵地国奸雇员骨醉红庚吼三喝四护工霍元甲呼雉呵卢郊特贾直解化嗟惧脊梁敬齐记室库仑累夜梁愁隋恨龙战鱼骇落堕骡马大会麪筋磨炼蛑贼闹蹩扭彭亨倾亚铨调人神共嫉茹柔吐刚三不知韶晖烧纸钱生鬼实证宿衞头口外江佬望絶亡厌伟奇五局无神小毫系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