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怜悯准许。 南朝 梁 任昉 《为褚谘议蓁让代兄袭封表二》:“奉被还詔,未垂矜允。” 唐 崔融 《请修书表》:“区区之诚,敢希矜允。” 宋 王安石 《上欧阳永叔书》:“若朝廷必復召试,其亦必以私急固辞,切度宽政,必蒙矜允。”
“矜允”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解释,需根据上下文具体区分:
基本解释
读作jīn yǔn,指“自负正直,以道义为荣”,形容人自命清高,习惯用道德标准衡量自己和他人的行为。
来源与用法
出自《左传·昭公二十七年》:“吾闻之,矜允者,不免乎祸。” 原意是批判过于自负正直的人易招致祸患。现代多用于描述自视甚高或严苛评判他人的人,隐含贬义。
基本解释
在古籍中,“矜允”也可表示“怜悯准许”,常见于古代奏章、文书中,用于请求他人或上级的宽容或批准。
文献用例
若在成语或文学批判语境中,优先采用第一种解释;若涉及古籍文献(如奏章、书信),则参考第二种含义。具体需结合上下文判断。
矜允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谦虚宽宏,宽厚饶恕。形容人在待人接物的时候温和宽容,不计较小节,富于气度和大度。
矜允的拆分部首为矛和儿,总共有10个笔画。
矜允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左传》,出自春秋时期。在《左传》一书中,有一句描写齐桓公宽厚大度的话:“桓公知礼,盛德在身。有物不独求,诸候以茍言。《矜允》常在位,盖为下国主。”这句话中的“矜允”一词,用来形容齐桓公的品德。
矜允的繁体字为“墨允”。
在古代的汉字写法中,矜允的“矜”字是从“或”字推衍而来,有着一个短矛的象形。而“允”字则是从“儿”字推衍而来。
1. 他平易近人,待人矜允而不失亲切。 2. 这位领导宽容大度,待人宽厚矜允。
矜允作为一个词语,没有明确的常用组词搭配。
宽宏、宽厚、大度、容忍、饶恕
刻薄、苛刻、吝啬、小气、报复
爱贤念旧棒硬綳场面徧眺变衅鼻皶不到黄河心不死布冒层递垂垂出众澹简曡子尔曹反方凡客革听公务枸橘贵衙谷粮还京乐寒壻堠鼓华勋灰气瀖濩彟矩火力点具结军费蜡楂晾夏卖平美话妙想天开暝蒙暖殿篣捶平路铺张潜符乔榦其后轻骑简从鹊印入库钑镂身势学述譔祀纪填阏铁券丹书体例窊黩唯心史观问目挝阖小气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