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言进退两难。 元 无名氏 《合同文字》第一折:“甘受些饥寒苦楚,怎当的进退迍邅。”
“进退迍邅”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jìn tuì zhūn zhān(部分资料标注为“chù zǔ”,但主流读音为前者)。以下是详细解释:
形容人在决策或行动时犹豫不决、陷入两难境地,既无法前进又难以退避。其中“迍邅”指处境困难或迟疑不前的状态。
最早见于元代戏曲《合同文字》第一折:“甘受些饥寒苦楚,怎当的进退迍邅。”,通过角色台词展现了面对困境时的矛盾心理。
与“进退两难”“进退维谷”意义相近,均表示处于难以抉择的困境。
“迍邅”单独使用时,可形容人生际遇坎坷或行动迟缓,如《易经》中“屯如邅如”即描述行路艰难的状态,与成语整体含义相呼应。
注意:该成语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常见于文学作品或历史语境中。如需更多例句或出处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元代戏曲文献。
《进退迍邅》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在进退之间犹豫不决,无法决定下一步的行动。
《进退迍邅》的拆分部首分别是进(辶)退(辶)迍(辶)邅(阝),其中“辶”和“阝”都是表示行走的部首。
《进退迍邅》的笔画分别为:进(11画)、退(6画)、迍(11画)、邅(10画)。
《进退迍邅》出自《庄子·偃息篇》:“凡事业舍得者,凡舍得者皆有所进退迍邅。”
繁体字为《進退諸電》。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有些汉字的形状可能与现在有所不同。对于《进退迍邅》中的字,古时候的写法为进(辵)退(辵)迍(辵)邅(阝)。
他在面临抉择的时候进退迍邅,不知道如何做出决定。
- 进退维谷:形容在困境中左右为难,无法决定
- 迟疑不决:形容犹豫不决,无法做出决定
- 徘徊不定:形容来回走动,不知道该选取哪种行动
- 踌躇不前:形容不敢向前行动,犹豫不决
- 犹豫不决:形容在面临抉择时犹豫不决
- 摇摆不定:形容在进退之间摇摆不定
- 毅然决然:形容果断地做出决定
- 斩钉截铁:形容决断果断,毫不犹豫
- 毫不迟疑:形容行动果断,不犹豫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