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径的意思、途径的详细解释
途径的解释
[way;channel;path] 方法;路子
外交途径
指出发现新事物的途径
详细解释
亦作“ 途逕 ”。路径。多用于比喻。 清 李渔 《玉搔头·缔盟》:“就是这箇尊衔,也只好借为途径。” 夏仁虎 《旧京琐记·考试》:“考试取士为 清 代登进人才唯一之途逕。”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儒家从事於文字,辨理决论,更为一家之言,自立经学,举史氏之遗轨,依《尔雅》之末流,兼循途径,不失规则。” 刘大白 《再造·国庆》诗:“要给全世界人类创造光明,只有再仗著壮烈的牺牲,别开途径。”
词语分解
- 途的解释 途 ú 道路:路途。途径。旅途。长途。坦途。日暮途穷。前途。 道路 笔画数:; 部首:辶; 笔顺编号:
- 径的解释 径 (徑) ì 小路;亦指道路,方法:径道。山径。捷径。途径。大相径庭(相差太远)。 直,直捷了当:径直。径流。径情(任性)。径自。 数学上指连接圆心和圆周的直线:直径。 笔画数:; 部首:彳; 笔
专业解析
“途径”是一个常用的汉语名词,其核心含义指达到目的或解决问题的门路、方法或路径。它强调从起点到终点、从问题到解决之间的具体方式或通道。以下从汉语词典和语言学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一、字源与基本释义
- “途”:本义指道路(如路途、旅途),引申为方向或过程。
- “径”:本义指小路(如小径、蹊径),引申为直接的、便捷的通道。
- 合成词义:两者结合后,“途径”泛指为达到某种目的或实现某种结果所经由的道路、方法或手段。它既保留“道路”的具象含义,更侧重“方法”的抽象概念。
二、权威词典释义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定义为:路径;门路(多用于比喻义)。例:“探索增产的~”。
- 《汉语大词典》
释义为:路径,方法。强调其作为达成目标的通道属性。
-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解释为:路径;门路。特指“办事或解决问题的方向性方法”。
三、语义特征与用法
- 中性色彩
无褒贬倾向,仅客观描述方法或路径(如“合法途径”“外交途径”)。
- 抽象化倾向
现代汉语中多用于抽象概念,指解决问题的方式(如“通过学术途径发表观点”)。
- 搭配广泛性
常与动词搭配:寻找/开辟/探索/通过…途径;与形容词搭配:有效/重要/唯一/多种途径。
- 近义词辨析
与“方法”“方式”相比,“途径”更强调路径的通道属性;与“手段”相比,不含工具性暗示(如“手段”可能隐含策略性)。
四、语言学视角
- 构词法:联合式合成词(途+径),两语素义相近,强化“路径”核心概念。
- 语义演变:从具体道路(古义)→抽象方法(今义),符合汉语词汇隐喻化规律。
- 语用功能:高频用于正式文本(政策、学术、公文),体现解决方案的系统性与可行性。
参考文献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2016.
-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汉语大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6-1994.
- 李行健主编.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4.
- 符淮青. 《现代汉语词汇》.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网络扩展解释
“途径”是一个汉语名词,指实现目标或解决问题的方法、路径或渠道。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 核心含义:指事物之间发生联系或产生影响的路径,例如“外交途径”表示通过外交手段达成目的。
- 引申义:既可以是具体路径(如“山间小路”),也可比喻抽象方法(如“学习途径”)。
二、单字解析
- 途:本义为道路(如“路途”),引申为方法。
- 径:原指小路(如“曲径通幽”),后衍生出“直接方法”的含义(如“捷径”)。
三、近义词与用法
- 近义词:门路、道路、路线、渠道。
- 反义词:无直接反义词,可依语境用“阻碍”“障碍”等对比。
- 常见搭配:“通过...途径”“寻找有效途径”。
四、例句与应用
- 具体路径:“这条山径是登顶的唯一途径。”
- 抽象方法:“读报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 现代场景:常用于教育(学习途径)、法律(维权途径)、科技(传播途径)等领域。
五、词源与发展
最早见于清代李渔《玉搔头·缔盟》,原指具体路径,后逐渐扩展为抽象方法论,反映汉语词汇从具象到抽象的演变特点。
(注: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历史用例,可参考上述来源网页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传播存亡絶续丹扉登戾鹅城二次曲线俯取贵圉薨奄后堤还淳返朴缓带轻裘患恶会哨降旛脚絣夹私节降鸡距金扉戟气铿镪顿挫圐圙朗晃浪沤连袤联延理楫灵砂理尚马趼盲井髦秀门阀门符訬訬殁齿脑满肠肥佞媚毗奉秋波盈盈日已三竿荣览柔桨阮生恸三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赏脸韶雅绳案生人俗氛讨缺天裂地坼题准统理頽陇外公公瞎话险段懈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