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定额赋税。《晋书·良吏传·王宏》:“督劝开荒五千餘顷,而熟田常课顷亩不减。”《明史·费聚传》:“时诸将在边屯田募伍,岁有常课。”
(2).定额。 宋 郭彖 《睽车志》卷三:“日作麵两石,有常课。主者窃增其数,犊至常课即止。”
"常课"是现代汉语中的复合词,包含两个核心含义:
一、常规性教学安排 指固定实施的课程或日常训练项目,最早见于《宋史·职官志》记载的"国子监常课"。现代用法如: • 学校教育中固定开设的基础科目(例:语文、数学属中小学常课) • 专业技能领域的持续性训练(例:戏曲演员的每日唱腔练习)
二、制度性经济征收 源自《盐铁论》"郡国常课,岁用几何",特指国家定期征收的赋税种类。历史演变包含: • 唐代租庸调制中的固定田租 • 明清时期按季征收的盐课制度
该词的构词法体现汉语"偏正结构"特征,"常"作状语限定中心语"课",整体符合《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复合词的释义规则。商务印书馆在线汉语词典(https://www.cp.com.cn/)与《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16版)均收录此词条。
“常课”是古代汉语中的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
定额赋税
指古代政府按固定额度征收的赋税,常见于历史文献。例如《晋书·良吏传·王宏》提到“熟田常课顷亩不减”,《明史·费聚传》记载屯田募伍时“岁有常课”。
定额
泛指固定的数额或日常任务,如宋代郭彖《睽车志》描述“日作麵两石,有常课”,清代林占梅诗句“钟鱼列案知常课”也体现了这一用法。
应用场景
多用于描述古代赋税制度或日常生产生活的固定安排,如宋代陆游诗句“斜阳有常课,缓步上湖堤”中,引申为规律性事务。
现代使用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见,主要用于历史文献或古典文学研究。
阿避白叠巾宾墀彬蔚拆字常食嗤戏篡子电旌凋翫迪哲分错风起盖泉该天革鞔弓样龟峰会帐火灾呼衍见阵驾说寄打絜静禁筦赆货廑身金石契空村亮富量人领主轮廻萌蘖妙笔目不暇接暖烘烘徘徊菊片面深居简出世好使物授历收葬水勇恕谅酸馅苏舜钦提省王礼辋幰慰悦文徵明无出芴芒午馔现银子细嚼慢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