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符图谶纬的统称。泛指各种预言未来的神秘文书。 唐 杜甫 《朝献太清宫赋》:“唯累圣之徽典,恭淑慎以允缉;兹火土之相生,非符讖之备及。” 朱光潜 《诗论·诗与谐隐》:“人说的话要明白,神说的话要不明白,才能显得他神秘玄奥,所以符谶大半是隐语。”
符谶
一、核心释义
“符谶”是由“符”与“谶”组合而成的复合词,特指古代预示吉凶祸福的图箓、预言或神秘征兆。
二、详细解释
本义与功能
符谶是秦汉时期盛行的神秘文化产物,以符号、图箓或隐晦文字形式出现,宣称承载“天命”或“神意”,用于预言政治变迁(如朝代更迭、帝王受命)。例如《后汉书》载王莽利用“金匮符谶”称帝。
来源: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释“谶”为“验也”,指可应验的预言;《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第8卷第1104页。
文化背景与流派
符谶与“谶纬之学”紧密相关,盛行于汉代。谶纬将儒家经典与神秘预言结合,如《河图》《洛书》被视为天授符谶,象征帝王合法性(如“赤伏符”预示刘秀称帝)。
来源:班固《汉书·王莽传》记载符谶的政治运用;陈槃《古谶纬研讨及其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历史批判与演变
隋唐后官方屡禁谶书(如隋文帝禁毁谶纬),因其常被用于煽动叛乱。宋代以降,符谶逐渐脱离政治核心,演变为民间方术或文学意象(如《红楼梦》太虚幻境判词)。
来源:司马光《资治通鉴》载隋唐禁谶事件;钟肇鹏《谶纬论略》(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
三、权威文献佐证
《后汉书·光武帝纪》:“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此谶语被解读为光武帝兴起的预言。
《辞源》(商务印书馆,2015年修订版)定义:“符命谶纬,古代预言吉凶的隐语。”
《汉语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年)强调其“以符号或隐语预决吉凶”的特征。
四、文化意义
符谶反映了古代“天人感应”哲学,是政治神学与民间信仰的交融产物,对史学、宗教及文学(如志怪小说)影响深远。其研究需结合考古(如敦煌帛书)、史料及哲学思想综合考辨。
“符谶”是汉语中一个与古代预言、神秘学说相关的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如需进一步了解词源或具体文献引用,可参考权威词典(如沪江在线词典)或历史典籍。
八次般演北门之管梹榔驳瑕指颣不壹而足不知自量産褥期插烛疮疡出学从祖祖母黛叶迭时饷兜兜裤鹅管玉反行两登番鸭凤轸割断钴鉧谷用憨诚嘿契赫烈洪福齐天毁骂介入进富戄然军需孔脩寇仇夸父狼牙箭灵茂流鸎珞珞罗茵默祷木珊瑚泥鳅清俐魌头丘墓拳握容系冗滞肉重千斤僧主沙糖説理素标天随人愿统楫妄谈瓦甓献体息币谢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