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进士举的意思、进士举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进士举的解释

亦作“ 进士擧 ”。进士科考试。《太平广记》卷一五七引 唐 卢肇 《逸史·李君》:“ 江陵 副使 李君 尝自 洛 赴进士擧,至 华阴 ,见白衣人在店, 李君 与语。” 前蜀 冯鉴 《续事始》:“ 隋 大业 初,始举进士举。”《太平广记》卷一五五引《野史·郭八郎》:“ 河中 少尹 郑復礼 始应进士擧,十上不第,困厄且甚。”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进士举”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专有名词,具体含义及背景如下:

一、基本定义

“进士举”指古代科举制度中的进士科考试,即选拔进士的特定科目。该词最早见于隋唐时期,如《太平广记》记载“应进士举”即指参加进士科考试。

二、历史演变

  1. 起源: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8年)首创进士科,成为科举制度的重要开端。
  2. 唐代发展: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举科目,考试内容以诗赋为主,应试者称“举进士”。
  3. 元明清延续:明清时期进士分为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三、相关术语区分

四、社会意义

进士科是古代读书人晋升仕途的核心通道,唐代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足见其难度和含金量。通过进士科考试者需再经吏部选拔方能授官,类似现代公务员考试。

以上内容综合了《太平广记》《续事始》等古籍记载及历代制度考证。若需进一步了解科举制度细节,可查阅《中国科举制度通史》等专著。

网络扩展解释二

进士举

进士举是中国传统礼制中的一种选拔制度,旨在选拔具有优秀学识和才能的人才,使他们成为官员中的精英。

拆分部首和笔画

进士举的拆分部首是辵(辶)和罒(网旁),其中辵表示“走”,罒表示“网”。根据笔画计算,进士举总共有12画。

来源

进士举制度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当时的进士举是由宰相主持,选拔贤才入仕。后来,宋代改为由皇帝亲自主持,制度逐渐完善,成为明清两代科举制度的核心,直到1905年被废止。

繁体

进士举的繁体写法为「進士舉」。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会因时代的变迁而有所不同。进士举在古代常见的写法为「進士舉」或「進士擧」,多为行书或篆书风格。

例句

明清时期,绝大多数官员都是通过参加进士举考试获得官职。

组词

进士状、进士科、进士及第、进士出身、举人、举人科、举人及第

近义词

及第、及第者

反义词

落第、落第者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