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躯壳,肉体。 南朝 梁 陶弘景 《周氏冥通记》卷二:“我尝学道於 嵩 南八十餘年,蒙得神芝服之而化。虽得神涉仙阶而尸宅无寄,今犹在 嵩 南石室中。”
“尸宅”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多个权威来源综合解释如下:
尸宅(拼音:shī zhái)指躯壳、肉体,强调人体作为灵魂或精神的暂时居所。该词常见于道教文献,带有哲学色彩,暗示肉体与灵魂的分离性。
最早出自南朝梁陶弘景《周氏冥通记》卷二:“虽得神涉仙阶而尸宅无寄,今犹在嵩南石室中。” 此句通过修道者的视角,表达肉体无法随灵魂升华的局限性。
该词反映了古代道教对形神关系的认知,与“羽化登仙”等概念形成对照,强调修道者超越肉身的追求。
古籍中类似表达包括“形骸”“躯壳”,反义词暂无明确对应词汇。需注意,此词属于生僻古语,现代使用需结合具体文献语境。
尸宅是一个汉字词汇,由两个部首组成:尸和宅。它的拆分部首分别是尸和宅,其中尸意指“死人的尸体”,宅则指“居住的房屋”。这个词汇来源于中国古代文化,用于描述居住着尸体的房屋。
在繁体字中,尸宅的写法为屍宅,字形变化稍有不同,但仍然保留了原词的意思。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尸宅一词的写法相对稳定。尸部分仍然保留尸的字形,而宅部分则写作“宀”,形状类似于房屋的样子。
以下是一些尸宅的例句:
1. 在那个尸宅中,人们听到了奇怪的声音。
2. 这座尸宅曾经是一座豪华的别墅。
3. 他敢住在尸宅中,真是勇气可嘉。
尸宅这个词汇暗示了有人居住的房屋中,存在着死人的尸体。常常用于描述恐怖、离奇的故事情节。根据语境不同,还可以用一些相关的词汇来替代尸宅。
一些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如下:
组词:尸体,尸骸,宅院,宅邸,住宅。
近义词:尸居,鬼宅。
反义词:生宅。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