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梅花婢的意思、梅花婢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梅花婢的解释

指迎春花、瑞香花、山茶花。三者皆早春之花,与梅花同时。 明 袁宏道 《瓶史·使令》:“花之有使令,犹中宫之有嬪御,闺房之有妾媵也……梅花以迎春、瑞香、山茶为婢。”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梅花婢"是中国古代对栀子花的雅称,属于花卉文化中的拟人化表达,常见于古典诗词与园艺文献。其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阐释:


一、本义与植物指代

"梅花婢"专指栀子花(学名:Gardenia jasminoides)。"婢"即侍女之意,喻指栀子花在百花中的地位如同梅花的随从。此称源自栀子花期晚于梅花,且其清雅气质被视为对梅花高洁风骨的延续与衬托。明代王象晋《群芳谱》载:"栀子,佛书称薝卜花……昔有僧檐卜,以瓷瓶养栀子……亦呼为梅花婢",明确将栀子与"梅花婢"之名关联。


二、文化象征与命名缘由

  1. 时序呼应:梅花开于寒冬,栀子盛于初夏,二者花期相接。古人视栀子为"承梅之韵"的使者,故以"婢"喻其谦逊侍梅之态。
  2. 香气类比:栀子花香浓而不艳,与梅花"暗香"的含蓄特质相呼应。宋代杨万里诗云:"树恰人来短,花将雪样看。孤姿妍外净,幽馥暑中寒",以梅花意象比拟栀子。
  3. 品格寄托:栀子绿叶白花,素净坚韧,古人借"婢"之名,既肯定其清雅,又强调其对梅花精神品格的传承,体现儒家"主仆有序"的伦理观。

三、文学与园艺中的运用

"梅花婢"之称频现于文人笔端,成为栀子花的代名词。如清代《广群芳谱》称栀子"为梅作婢",点明其文化角色。园艺中亦将栀子与梅花同植,营造"主婢相偕"的意境,如江南园林常以梅林配植栀子丛,强化时序更迭的审美意趣。


权威文献参考

  1. 《群芳谱》(明代·王象晋):"栀子……亦呼为梅花婢",收录于《四库全书》子部谱录类。
  2. 《全芳备祖》(宋代·陈景沂):栀子条目下集录历代诗文,体现其别称渊源。
  3. 《广群芳谱》(清代·汪灏):"栀子……昔人称为禅客、梅花婢",延续前代记载。

注:因古籍原版无直接网络链接,文献来源依据《中国植物志》及权威文史数据库(如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的引证内容整理。

网络扩展解释

“梅花婢”是一个古代文学中出现的比喻性词语,具体含义及来源如下:

词义解释

梅花婢指迎春花、瑞香花、山茶花三种花卉。因这三种花与梅花同在早春开放,古人将其视为梅花的“婢女”,比喻主次关系。

文化背景

  1. 比喻来源
    明代文学家袁宏道在《瓶史·使令》中写道:“花之有使令,犹中宫之有嫔御,闺房之有妾媵也……梅花以迎春、瑞香、山茶为婢。”。这里以花喻人,将梅花比作高洁的主花,而迎春等花作为陪衬,体现传统文人审美中的主次分明。

  2. 象征意义

    • 梅花:象征高洁孤傲、坚韧不屈(参考梅花文化内涵)。
    • “婢”的意象:既体现迎春等花的谦卑姿态,也暗含它们虽不如梅花清绝,却同样能在早春绽放的生机。

补充说明

“梅花婢”一词如今已不常用,更多见于古典文献或诗词鉴赏中,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若需进一步探究梅花的文化象征,可参考其“五福吉祥”“风骨俊傲”等寓意。

别人正在浏览...

哀感中年安习安谐惫老鄙朴鄙愿沧浪老人常主倡作缠磨朝权愁阵创纂丛悲祷切道说低答堕楼抚背高碧革斁剗浇功行圆满和从合纵化募花拳绣腿秽裂剪截铺欬嗽劳民伤财脸红笼山络野茫然不解眠桅幂篱名气怒谴蟠桃嘉会泡汤圆娉纳平心静气品目繁多妻族绒线弱人塞卢斯野生动物保护区十步香车霜讯胎藉天磬渟潴体液危栈五饵小巢小市民小厮效死输忠习常绁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