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势的意思、常势的详细解释
常势的解释
(1).固定的形势。《孙子·虚实》:“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三国志·魏志·王昶传》:“ 昶 以为国有常众,战无常胜;地有常险,守无常势。” 宋 叶适 《法度总论二》:“夫兴亡治乱,各有常势。”
(2).常有的情势。《新唐书·裴度传》:“一胜一负,兵家常势。”
词语分解
- 常的解释 常 á 长久,经久不变:常数。常量(亦称“恒量”)。常项。常任。常年。常驻。常住。常备不懈。 时时,不只一次:常常。常客。时常。经常。 普通的,一般的:常识。常务。常规。常情。常人。平常。反常。 姓。
- 势的解释 势 (勢) ì 权力,威力:势力。权势。势利。势均力敌。 表现出来的情况,样子:姿势。气势。山势。局势。虚张声势。守势。势必。势能。势不可挡。因势利导。 笔画数:; 部首:力;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常势"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权威词典角度进行阐释:
-
固定不变的形态或状态
- 此释义强调事物稳定、不易改变的特性。例如《汉语大词典》指出"常势"可指"固定的形态",常与"常态"相通,描述事物长期保持的稳定状态或固有规律。如《孙子兵法·虚实篇》所言"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即用水的无固定形状反衬用兵没有一成不变的态势,这里的"常势"即指固定不变的作战模式。
-
常规的态势、通常的趋势
- 此释义侧重于事物发展的一般性、普遍性规律或通常表现出的局面。《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虽未直接收录"常势"词条,但其对"常"的解释包含"一般、普通、平常",对"势"的解释包含"事物表现出来的情况或趋向"。因此,"常势"可理解为事物发展过程中常见的、符合普遍规律的趋势或状态。例如在分析历史或社会现象时,提及"此乃社会发展之常势",意指这是符合一般规律的常态。
-
(军事领域)常规的战术或阵势
- 在军事语境中,"常势"特指常规的、非奇特的作战方法或部署。《辞源》(修订本)在解释相关军事术语时指出,"常"与"奇"相对,"常势"即指正面的、常规的作战态势,区别于"奇兵"或"奇势"。如《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讨论兵法时涉及的"常"、"奇"之分,其中的"常"可引申理解为"常势",即常规战法。
"常势"的核心含义指固定不变的形态、常规的态势或通常的发展趋势。具体应用中:
- 在哲学或一般论述中,强调稳定性与普遍性(如"万物有常势")。
- 在军事策略中,特指常规的、非奇特的作战方法或部署(与"奇势"相对)。
- 其意义常通过与"无常"(变化不定)或"奇"(特殊、出人意料)的对比中得以凸显(如"兵无常势")。
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 《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
- 《孙子兵法》(中华书局等多家出版社有注译本)
- 《史记》(中华书局点校本)
网络扩展解释
“常势”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一、基本解释
-
固定的形势
指事物发展中稳定不变的态势或格局。例如《孙子·虚实》中提到“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强调军事策略需灵活应变,不能固守一成不变的形势。
-
常有的情势
表示普遍存在或频繁出现的状态。如《新唐书·裴度传》中“一胜一负,兵家常势”,说明胜负交替是战争中的常见现象。
二、出处与用法
- 古代典籍
该词多见于军事、政治论述,强调对规律性和变通性的认知。例如《三国志》提到“守无常势”,指出防御需根据形势调整策略。
- 诗词引用
唐代韩愈诗句“利害有常势,取舍无定姿”,以及宋代王安石“今世无常势,趋舍唯利害”,均通过“常势”表达对世事规律的观察。
三、例句与近义表达
- 例句
“治忽无常形,今古无常势”(宋代卫宗武),说明治理方式需随时代变化。
- 近义词
常规、常态(侧重固定性);常情、惯例(侧重普遍性)。
“常势”既包含固定性(如规律、框架),也隐含动态性(需适应变化)。其核心在于辩证看待“稳定”与“变化”的关系,常见于古典文献与哲理讨论中。
别人正在浏览...
巴峡采醴蝉喘雷乾祠廪道听途说顿峙愕窒枋司更居工官公婆灌瓜过山跳汉乐府鸿编槐燧皇晖狐精活润家报椒房兰室接防极夜絶长继短开题欿傺啦呱郎巾磊落不羁丽紫露覆昧昧梦断免赋免战牌母气囊底智内幸匿谋朋知前部綦会气吞市猾食少事繁适长孙树大招风淑郁四平填卫听讼桶底脱歪厮缠倭扇香积享祀小拄小宗膝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