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青色的树皮。 唐 韩愈 孟郊 《城南联句》:“緑髮抽珉甃,青肤耸瑶楨。” 钱仲联 集释引 孙汝听 曰:“青肤,青皮也。”
(2).苔藓的异称。
指蓝、绿或黑色,在古汉语中常形容草木、天色或深色物体。《说文解字》释为“东方色也”,象征生机(如“青草”)或深沉(如“青衣”)。
原指人体表皮,引申为表面、浅层。《广雅·释器》注“肤,皮也”。
字面意为“青色的皮肤”,但实际多用于非人本体的引申义,需结合语境理解。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果部》提到某些果木的青色外皮称“青肤”,如:“桃树之青肤可入药。” 此处指未成熟果实的表皮或树皮。
清代《格致镜原·植物类》载:“竹初生曰竹萌,其青皮曰青肤。” 特指竹子幼嫩时的青色表层。
古诗词中偶见以“青肤”形容人面色苍白或病态,如宋代《太平广记》述病者“面呈青肤之色”,但此用法罕见,需谨慎考据。
部分匠作文献(如《天工开物》)以“青肤”描述青铜器、铁器氧化后的青黑色表层(类似“包浆”)。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建议通过权威数据库如“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ctext.org)或“国学大师”(guoxuedashi.com)检索原文验证。)
“青肤”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
指树木表皮呈现青色的部分,常见于文学作品中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例如唐代韩愈与孟郊在《城南联句》中写道:“緑髮抽珉甃,青肤耸瑶楨”,此处“青肤”即指青皮树干的意象。
作为植物学中的代称,指苔藓类植物。这一用法较为少见,多见于古籍或特定语境下的比喻,例如描述潮湿环境中生长的低等植物群落。
补充说明:该词属于古汉语词汇,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多出现在古典文学或学术文献中。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诗句背景,可参考《韩愈集》注本或植物学古籍。
遨戏阿铺榜花憋拗曹丕诧叹黜衣缩食逮鞫代杖多鷃芳林烦鹜凤篆钢浇铁铸高级职务行齎居送喝破荒怪回龙汤豗颓胡星搅首截拿街头女人忌俗抗隐克己奉公库藏奎藻沦亡罗布麻緑玉枝卖题慢堕耄勤木龙捏舌头钱锅子起顶钦不定轻松起生器资诠次人镜芙蓉柔雌丧躯扫境省众适要衰疲顺退驷马门挞胫天区铁打通诉痛叹图志萧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