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邶风·凯风》:“爰有 寒泉 ,在 浚 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浚 , 春秋 卫 邑名。后因以“浚泉”为孝子不能事母而自责之典。 唐 刘禹锡 《送僧元暠南游》诗引:“始悲 浚 泉之有冽,今痛 防 墓之未迁。”
“浚泉”是一个源自《诗经》的典故性词语,其含义与孝道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出处与字面含义 源自《诗经·邶风·凯风》,原文为:“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其中“浚”是春秋时期卫国地名(今河南濮阳一带),“泉”指寒凉的泉水。字面可理解为“浚邑的泉水”。
2. 引申典故 诗中描述七子未能尽孝使母亲免于辛劳,借寒泉滋养土地反衬子女未能回报母恩。后世因此以“浚泉”作为孝子自责未能奉养母亲的典故,如唐代刘禹锡《送僧元暠南游》诗引中“始悲浚泉之有冽”即用此典。
3. 文化意义 该词体现了传统孝道文化中子女对反哺之责的反思,常用于诗文表达未能尽孝的愧疚之情。需注意其使用场景多与追思、自责相关,并非普通地理名词。
注:现代汉语中“浚”作动词时读jùn(如疏浚),作地名时旧读xùn,但在此典故中依《诗经》语境读jùn。
《浚泉》是指清理、深挖泉源,使泉水更为通畅,也可以引申为开拓、挖掘潜力。
《浚泉》的拆分部首是水(氵)和川(巛),共计5个笔画。
《浚泉》一词的来源于汉代刘贺的诗句“秣陵浚长空泉水哗。”繁体字为「濬泉」。
在古代,「浚泉」的写法稍有不同,常用的写法为「浚泉」。另外,古代有时也会将「浚泉」写作「濬泉」。
1. 少年创业要勇于浚泉,发掘自身的潜力。
2. 我们需要浚泉大脑,开阔思维、学习新知。
1. 浚渠:清理河道或水道,以增强水流通畅。
2. 浚塘:疏通塘渠或河汊,使水能顺畅流动。
3. 浚河:河道的清理和疏浚,以改善水道通行条件。
1. 开掘:指挖掘或发掘新的资源或潜力。
2. 疏通:指通过清理或开辟通道来使某物更加通畅。
1. 堵塞:指阻塞、封闭或堆积导致物体无法通行。
2. 化浊为清:指将浑浊的水变得清澈或将混乱的局势变得清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