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书;簿籍。 明 李东阳 《和沉地官时旸游城西朝天宫韵》:“閒官远书簿,夙夜不在公。”
根据多个权威词典和文献的释义,“书簿”是一个汉语词语,具体解释如下:
“书簿”指文书和簿籍,即用于记录、管理事务的书面材料或册籍。其中:
明代李东阳在《和沉地官时旸游城西朝天宫韵》中写道:“閒官远书簿,夙夜不在公”,此处的“书簿”即指公务文书和簿册记录,反映古代官员处理文牍的情境(、)。
现代语境中,“书簿”可泛指学习资料,如课本、笔记本等。例如:
“另缴学生用品、文具、书簿、校服及书包费用。”()
如需更详细的古典文献例证或现代用法解析,可参考汉典、沪江词典等来源(、)。
《书簿》是指书籍或册子的集合,通常用于形容较大的书本或书籍的合集。它可以是指某一类别或主题的书籍,也可以指整理、归纳或记录信息的工具。
《书簿》一词拆分为“书”和“簿”两个字,其中,“书”的部首是“言”(讠),共含有4个笔画;“簿”的部首是“竹”,共含有9个笔画。
《书簿》一词源自于古代汉语,最早可追溯到《周礼·秋官》:“宰者,吏也,其牧官曰簿”。在汉字的繁体中,《书簿》的写法仍然保持不变。
在古时候,书写汉字的形式和现代有所不同。《书簿》一词的古代写法中,“书”的字形较为简单,类似现代的“书”字,而“簿”的字形则略有差异,其形状像是由一根竹签组成的簿子。
1. 他整理了一本厚厚的《书簿》,收录了各个领域的知识。
2. 这个图书馆里有数不清的《书簿》,可以满足我们的阅读需求。
书架、书包、簿册、书单、簿记、笔簿、图书等。
书籍、著作、文集、卷轴、文献等。
文盲、不学无术、愚昧无知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