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粳稻和糯稻。亦泛指水稻。 晋 左思 《魏都赋》:“水澍稉稌,陆蒔稷黍。”
稉稌(jīng tú)是汉语中对两种重要稻谷的古称合称,具体释义如下:
稉(jīng)
指粳稻,稻谷的一种亚种。其米粒短圆、黏性适中,煮熟后质地柔韧,是古代主食之一。《说文解字》载:“稉,稻属。从禾,亢声。” 现代粳稻品种如“东北大米”即属此类。
稌(tú)
指糯稻,米粒富含支链淀粉,黏性强,常用于制作糕点或酿酒。《广韵》释:“稌,糯稻也。” 《诗经·周颂·丰年》中“丰年多黍多稌”即描述糯稻丰收景象。
“稉稌”并称始见于《集韵》,强调二者为古代主要稻作类型:“稉,粳稻;稌,糯稻。” 此合称体现古人对稻谷分类的认知,如《天工开物》亦分述粳、糯特性。
《诗经·豳风·七月》“十月获稻”中的“稻”即涵盖稉稌,反映其在农耕社会的核心地位。
参考资料:
关于“稉稌”的详细解释如下:
一、发音与注音
二、基本释义
“稉稌”是古汉语词汇,由两种稻类名称组合而成:
三、出处与示例
该词最早见于晋代左思的《魏都赋》:“水澍稉稌,陆莳稷黍。”
释义:在湿润地带种植水稻(稉稌),在旱地种植粟米和黍子。此句体现了古代因地制宜的农业观念。
四、现代应用
现代汉语中“稉稌”已较少使用,多见于古典文献或农史研究领域。其含义可对应现代“水稻”或“稻谷”的统称,但更强调品种细分。
总结
“稉稌”是兼具具体品种指代与泛称功能的古汉语词汇,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的精细化分类特点。如需了解更多古籍用例,可查阅《魏都赋》相关注释文献。
般关播迁朝右驰马试剑词传从班列嵯岈带砺河山典传吊丧多话仿照風岸覆佑斧质公宴官饭归勘国魂海沸山崩后命华工剑骑劫国解任节文金觥阱兽进室既然九神喀喀魁摧礧石淩波曲离畔流遁眉清目朗曚影勉旃木鹤僻绝破道前站巧言令色情取秋伯取笑瑞英帘神头鬼面守戍水瑞思女斯榆松裔贪粗腾越铜雀瓦兔钩托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