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节文的意思、节文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节文的解释

(1).谓制定礼仪,使行之有度。《礼记·檀弓下》:“辟踊,哀之至也。有筭,为之节文也。” 孔颖达 疏:“男踊女辟是哀痛之至极也,若不裁限,恐伤其性,故辟踊有筭为準节文章。”《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 宋 苏轼 《礼以养人为本论》:“夫礼之初,始诸人情,视其所安者而为之节文。”

(2).礼节;仪式。 汉 蔡邕 《玄文先生李子材铭》:“凡其亲昭朋徒,臭味相与,大会而葬之。鼎俎之礼,节文曲备。”《隋书·经籍志二》:“ 汉 兴, 叔孙通 定朝仪, 武帝 时始祀 汾阴 后土, 成帝 时初定南北郊,节文渐具。” 宋 曾巩 《相国寺维摩院听琴序》:“五礼之威仪,至於三千;六乐之节文,可谓微且多矣。” 严复 《论世变之亟》:“ 中国 尚节文,而西人乐简易。”

(3).减省文字。《后汉书·应劭传》:“﹝臣﹞輒撰具《律本章句》、《尚书旧事》、《廷尉板令》、《决事比例》……及《春秋断狱》凡二百五十篇,蠲去復重,为之节文。”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节文"在汉语词典中有以下三个核心义项,其释义均源自权威辞书与经典文献:

一、礼仪制度的规范与表现形式 《汉语大词典》指出"节文"指礼节仪式,特指通过具体形式体现的礼制准则。例如《礼记·檀弓下》"辟踊,哀之至也。有算,为之节文也",此处指丧礼中哭踊次数需依礼节制,体现礼法对情感表达的规范性约束。

二、典籍文字的删减修订 《辞源》收录"节文"作动词用,意为删减文字以精简内容。如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今节文如左篇",即指对文献进行删节整理的行为。该用法常见于古籍校勘领域。

三、礼乐制度的代称 汉代贾谊《新书·容经》"动有文体谓之礼,反礼为滥。容服有义谓之仪,反仪为诡。礼容失,谓之不节",此处"节文"作为礼乐制度的代称,强调礼法对社会行为的调节功能,该释义被《古代汉语词典》收录。

网络扩展解释

“节文”是一个多义词语,其含义根据语境不同有所差异。以下为详细解释:

一、核心含义

  1. 制定礼仪,规范行为
    指通过制定礼仪制度,使社会行为有章可循、符合规范。例如《礼记·檀弓下》提到“辟踊有筭,为之节文”,强调哀悼仪式需有限度,避免过度宣泄情感。司马迁在《史记》中也提到“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说明礼仪需顺应时代和人性而调整。

  2. 礼节与仪式
    指具体的礼仪形式或规范。如《隋书》记载汉代叔孙通制定朝仪后,“节文渐具”,即礼仪细节逐渐完备。

  3. 精简文字
    指在表达时删减冗余文字,使内容简洁。例如苏轼主张“视人情所安而为之节文”,强调礼制需简化以贴合实际需求。


二、延伸用法


三、经典例证


“节文”既可指礼仪制度的制定与形式(如、3、8),亦可指文字精简(如、7)。其内涵始终围绕“节制”与“规范”,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礼记》《史记》等古籍原文或权威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半死暴富暴鼓冰冷采録禅栖客初测蹙尘大澈大悟达诚典厚电解质动植法人风光好丰姿绰约腐殖土伉厉捍马河蚌惠口贱蔑勦捕矫迹杰智净口尽数霁云客家人困匮例假灵志流黜么人密阳闹着玩内河船涅污甯武滂沱大雨起合青尖撒髅声威大震视流事术署用算是苏子挺敌同根通亮团粒外秧儿丸丹物归原主无赖贼险恶香缠闲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