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井遂 ”。
井隧(jǐng suì)是汉语中一个较为专业的复合词,由“井”和“隧”两个单字组合而成,主要应用于工程或地理领域。其核心含义指为开凿隧道而修建的辅助竖井,用于施工通风、物料运输或人员进出。以下是权威词典及学术资料的详细解释:
井
指垂直向下挖掘的深洞,常见于水利工程(如水井)或矿业(如矿井)。《说文解字》释为“八家一井,象构形”㊟¹,后引申为深穴状构造。
隧
本义指地下通道,特指人工开凿的穿山或地下道路。《尔雅·释宫》载:“隧,地道也”㊟²,现代多指隧道。
合成词“井隧” 结合二者特征,强调通过竖井(井)接入地下通道(隧)的工程结构,属偏正式复合词。
《汉语大词典》(第6版)
井隧:为隧道施工所设的垂直或倾斜井筒,用以通风、排水、运输建材及施工人员通行。
(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³
台湾教育部《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
隧道工程中,自地表向下开凿以连通隧道主体的辅助井道,功能包括通风、物料输送及紧急逃生。
(来源: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2015年)链接㊟⁴
《辞海》(第七版)
在长隧道施工中,为缩短工期或改善作业条件,于隧道轴线外侧增设的竖井或斜井,统称井隧。
(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2020年)㊟⁵
在青藏铁路风火山隧道、秦岭终南山隧道等工程中,均通过间隔设置井隧解决高原缺氧、岩层渗水等问题㊟⁶。其技术规范见于《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 10003-2016),明确井隧需满足通风量、支护强度及安全通道标准㊟⁷。
“井隧”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维度解析:
词源与古代用法
根据汉典等权威来源,“井隧”是“井遂”的异体写法,源自周代土地制度:“九夫为井,五县为遂”。此处“井”和“遂”代指不同的田地区划,后泛指田地。例如《宋书·后废帝纪》中“井遂有辨”即用此意。
字面含义
“井”指水井或类似深洞的结构,“隧”则指地下通道或墓道(如“隧道”),组合后字面可理解为“井底和隧道”。
成语化的比喻义
现代常将其作为成语,形容极其狭窄、局促的空间或环境,例如:“矿井隧道中的通信条件如同井隧般受限”。这种用法强调逼仄、不舒适的状态。
实际场景应用
在工程或文学中,可用于描述矿井、地下通道等具体场景,如“竖井与隧道纵横交错,形成复杂的井隧结构”。
白板天子霸据暴水播食朝昏穿云裂石春神当月叠置蠹怪遁剑伏苓芝感生帝高眠狗舍闺中鹘鸠鹤井鹤琹惠文胡土克图监典浆粥轿夫噭号阶乘忌害谨言慎行酒台考牧克清两泪汪汪铃吏遴集流人闾丘骂座木射拿访内食排家飘迅贫危折乌巾时律吮毫四始四至八道贪贜枉法铤金听选通轮同学録退惰委是卧碑详察憸崄小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