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涤除一切杂念。《太平广记》卷十九引 唐 卢□ 《逸史·李林甫》:“相公6*安神静虑,万想俱遣。”《云笈七籤》卷三二:“但当和心、少念、静虑,先去乱神、犯性之事。”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六章第三节:“禅的意义是澄心静虑,坐禅入定,绝灭一切妄念,专心求解脱。”
(2).静心思考。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幸多暇日,自求诸己,研精静虑,贞观厥美。”《宋史·苏轼传》:“平居静虑,亦尝有忧於此乎!”
(3).佛教语。犹禅定。谓坐禅时住心于一境,冥想妙理。《阿毘达磨俱舍论》卷二八:“依何义故立静虑名,由此寂静能审虑故。”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静虑汉语 快速查询。
“静虑”是一个多维度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侧重,具体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涤除杂念
指通过专注或冥想清除内心的纷扰,达到精神纯净状态。如《云笈七签》提到“和心、少念、静虑”,强调摒除扰乱心神的杂事。
静心思考
指在平静状态下深入思考问题。南朝谢灵运在《山居赋》中描述“研精静虑”,即通过专注思考探求真理。
佛教禅定
佛教术语,对应梵语“禅那”(Dhyāna),指通过坐禅使心念专注于一境,从而体悟佛法奥义。《阿毗达磨俱舍论》解释:“依此寂静能审虑,故立静虑名”。
“静虑”兼具精神净化、思维深化与宗教修行的三重内涵,既可用于日常修身养性,也是佛道修行的重要法门。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可参考《汉典》《中国通史》等权威来源。
《静虑》指的是静心思考、深思熟虑的意思。它是由“静”和“虑”两个字组成,形容一个人在面临问题或决策时能够冷静地思考和考虑,不被外界干扰或情绪所左右。
拆分部首:青(一)心(心)
拆分笔画:青(6画)心(4画)
《静虑》是两个古代汉字的合并。其中,“静”一字最早出现在《诗经·大雅·荡》中,意为安静、平静。而“虑”一字最早见于《诗经·周南·关雎》中,意为思考、考虑。
《静虑》的繁体字为「靜慮」。
在古代的汉字写法中,「静」的形状与现代略有差异,没有“虍”旁边的横画;而「虑」则是由两个“思”字边旁组成,形状复杂。
1. 他面对重大决策时总能够保持静虑。
2. 静虑不是懒散,而是需要时间来细细思量。
静思、静心、虑思、深虑
冷静思考、深思熟虑、沉思
草率、冲动、浮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