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稀疏地列阵。陈,通“ 阵 ”。《左传·襄公十八年》:“ 晋 人使司马斥山泽之险,虽所不至,必旆而疏陈之。” 杜预 注:“疏建旌旗以为陈,示众也。”
上疏陈述。
“疏陈”是一个多义词,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判断,主要分为以下两种解释:
含义:指稀疏地列阵。“陈”通“阵”,即古代军队的布阵方式。
来源:最早见于《左传·襄公十八年》,描述晋国军队在险要地形布阵时,即使未完全覆盖区域,仍用旌旗稀疏排列以迷惑敌人。
例句:
“晋人使司马斥山泽之险,虽所不至,必旆而疏陈之。”(《左传》)
此处的“疏陈”强调通过分散布置军旗制造假象,威慑敌方。
含义:指向皇帝或上级呈递奏疏、陈述意见。
来源:明清文献中常见,如明代袁可立《以地震再儆疏陈修备实事疏》,清代官员上疏陈情救灾事宜等。
例句:
“曾上疏陈救灾数事,多被采纳。”(出自历史记载)
建议结合具体文本判断词义,若涉及古籍或军事内容,优先第一种解释;若为奏议类文献,则为第二种。
《疏陈》是一个中文词汇,意思是整理、排列、陈列。它的主要含义指将事物分开清晰地陈列、摆放,以便让人观看、使用或制定计划等。
《疏陈》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是“疏”的部首“疋”(pǐ),右边是“陈”的部首“阝”(fù)。从笔画角度来看,“疋”有四画,“阝”有两画。
《疏陈》一词来源于古代汉字,形成于古代文字演变过程中。它的意义最早可以追溯到《庄子·大宗师》这部著作中。通过不断传承和使用,这个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繁体字中,《疏陈》的写法基本与简体字保持一致,只是字形有所变化。其中,“疏”字的“疋”部分由「⿱瓜缺」拆分,而“陈”字的“阝”部分由「⿰阝东」拆分。整体来看,繁体中的《疏陈》与简体字相似,但细节上有所不同。
《疏陈》这个词的古汉字写法与现代稍有不同。具体而言,“疏”字的写法为「⿱㐫了」,而“陈”字的写法为「⿰⿲一⿳土一阝现」。这些写法在古代的碑刻、文献和汉字书法作品中可以找到。
1. 他将办公室整理得井井有条,文件都疏陈得非常清晰。
2. 孩子们按照老师的要求,疏陈了学习用品,每个人的书本都整齐地摆放在课桌上。
3. 设计师巧妙地疏陈了展品,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 疏理:整理、分类、清理。
2. 疏通:排除、解决、打通。
3. 陈述:叙述、表达、说明。
整理、排列、布置、安排、划分
杂乱、混乱、凌乱、拥挤、紊乱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