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木魅的意思、木魅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木魅的解释

旧指老树变成的妖魅。 南朝 宋 鲍照 《芜城赋》:“木魅山鬼,野鼠城狐,风嘷雨啸,昏见晨趋。” 南朝 梁 吴均 《吴城赋》:“木魅晨走,山鬼夜惊。” 唐 李白 《过四皓墓》诗:“木魅风号去,山精雨啸旋。” 明 高启 《送曾主簿之平乐》诗:“木魅长欺客,花蛮少学农。”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此物非木魅,亦非山魈,盖僬侥之属。”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木魅(mù mèi)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词汇,特指古人想象中寄居于树木的精怪或神灵。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展开:


一、词典释义与核心概念

  1. 精怪属性

    指树木经年累月吸收天地灵气后幻化而成的超自然存在。《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旧谓老树变成的妖魅”,强调其由古木所化、具有灵性的特征。

    例:《搜神记》载“木魅山鬼,野鼠城狐,风嗥雨啸,昏见晨趋”,印证其被视为山林异象。

  2. 自然神性象征

    在传统自然崇拜中,木魅被视为树木的守护灵,体现“万物有灵”观念。《辞源》释为“树神”,反映古代对森林的敬畏,认为巨木连通人神两界。


二、文化意象与文献溯源

  1. 文学中的神秘意象

    古典文学常以木魅渲染幽邃意境。如鲍照《芜城赋》中“木魅山鬼,野鼠城狐”,借木魅营造荒城诡谲氛围;《聊斋志异》更将树精人格化,衍生出丰富志怪叙事。

  2. 民俗信仰的载体

    东亚民间存在“树神祭”习俗,如日本“木霊”(kodama)信仰与中国“树神”崇拜同源,均认为古树具灵性,需以仪式安抚避免作祟。


三、现代语义延伸

现代汉语中,“木魅”一词多用于文学创作或文化研究,喻指自然的神秘性,或隐喻被遗忘的古老传统。生态批评领域亦借其强调自然物的主体性,反思人类中心主义。


权威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
  2. 《辞源》(第三版,商务印书馆,2015)
  3. 《搜神记·卷六》(干宝,中华书局点校本)
  4. 《东亚精怪文化研究》(王晓平,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5. 《生态批评视域下的自然意象》(李庆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

网络扩展解释

“木魅”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文化背景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释义

拼音为mù mèi,指老树化成的妖魅,属于精怪类存在。这一概念源自中国古代对自然神灵的想象,认为古树年久生灵,可能幻化为具有超自然能力的精怪()。


二、文学与历史记载

  1. 诗文引用
    多见于古典文学,如:

    • 南朝鲍照《芜城赋》:“木魅山鬼,野鼠城狐,风嘷雨啸,昏见晨趋。”
    • 唐代李白《过四皓墓》:“木魅风号去,山精雨啸旋。”
      均以“木魅”渲染幽邃诡谲的氛围()。
  2. 文化意象
    常与“山鬼”“城狐”等并提,象征自然界的隐秘力量,体现古人对未知自然的敬畏()。


三、延伸文化内涵

  1. 中日差异
    中文语境中,“木魅”多带妖异色彩,而日本文化(如舞台剧《高砂》)则赋予其浪漫化解读,将古松视为跨越距离的“夫妇树灵”,象征忠贞爱情()。

  2. 现代用法
    偶用于形容人固执保守,但此属引申义,需结合语境理解()。


四、使用建议

如需进一步探究,可查阅《芜城赋》《阅微草堂笔记》等原文,或参考日本《高砂》相关传说。

别人正在浏览...

阿缟鳌里夺尊伴流冰弦不可收拾彩釉宸聪辞语聪明典美钓璜老地下修文督护顿戟凤翎风清弊绝忿诤惯熟谷廪姑爷爷还欵将顺奸利娇宠辑补截尾汲汲波波计台纪统掘尾快健苦煎枯木发荣腊剂列车长梦寐不忘名宝幕府制度撵逐鸟书拗抗驽筋奴隶主欧苏辟寒金谯国新书秋引群众团体山工省吏神宗世掌丝纶双歌束云担雪袒裘谈绪投稿文简乡宦西眉南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