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泛指庄稼。穄,禾属,似黍而不黏,也叫糜子。 宋 苏舜钦 《吴越大旱》诗:“寻常秔穄地,烂漫长荆棘。”
“秔穄”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jīng jì,属于古汉语中描述农作物的词语。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泛指庄稼,尤其指“穄”这类作物。穄属于禾本科植物,形态类似黍(黄米),但籽粒不黏,俗称“糜子”。现代多用于文学或历史文献中。
引证与出处
宋代诗人苏舜钦在《吴越大旱》一诗中提到:“寻常秔穄地,烂漫长荆棘。”此处通过对比庄稼地与荆棘丛生的荒芜景象,反映自然灾害对农业的破坏。
相关说明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代农作物的分类或诗词背景,可参考文献《吴越备史》或相关农学典籍。
《秔穄》指的是秧苗的稻谷。它是指稻谷在开始生长时的嫩苗阶段,尤指其茎叶。
《秔穄》的拆分部首是禾字部,由禾字旁构成。整个字共有10画。
《秔穄》这个词来源于古代汉语,是描述农作物稻谷的古代词汇。
《秔穄》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稉穊」。
在古代的汉字写法中,秧苗的稻谷字可以写作「秔稷」,依然是指稻谷的生长阶段。
1. 田里的秧苗长得很茂盛,已经快要进入秔穄阶段了。
2. 秧田经过细心的管理,秔穄的收成一定会很丰富。
秔苗、穄谷、稉稻
秧苗、秧苗幼苗
稻谷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