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井榦 ”。 1.井上围栏。《庄子·秋水》:“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 成玄英 疏:“干,井栏也。”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权智》:“岁久,井榦摧败。” 明 何景明 《七述》:“上通中霤,下旋井干。”
(2).指构木所成的高架。 南朝 宋 鲍照 《芜城赋》:“版筑雉堞之殷,井干烽櫓之勤。” 祝廉先 《<文选>六臣注订譌》:“凡营造楼台,必筑累万木,转相交入,如井干。”
(3).见“ 井干楼 ”。
(4).泛指楼台。《文选·谢朓<同谢咨议咏铜雀台>诗》:“繐帷飘井干,罇酒若平生。” 李善 注:“井干,臺之通称。” 唐 上官仪 《故北平公挽歌》:“寂寂琴臺晚,秋阴入井干。” 明 何景明 《铜雀妓》诗:“井干日已摧,繐帷寧復施。”
“井干”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以下是主要解释:
指井口的木制或石制围栏,用于防止人或物坠入井中。
指古代建筑中通过木材交错堆叠形成的高架结构,类似井栏的形态。
因井干式建筑多用于楼台,后引申为楼台的代称。
核心含义为“井栏”和“高架建筑结构”,后衍生出楼台代称。建议结合古籍原文或建筑史资料进一步考证具体语境中的词义。
《井干》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井口的上面部分,也就是井口上方的木板或石头。它一般指的是井口盖或井口边的矮墙。
《井干》的部首是井,它由两个笔画组成;干的部首是干,它由三个笔画组成。
《井干》这个词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干”原本是指木头,井口上覆盖的木板被称作井干。
在繁体字中,井干的写法是「井幹」。
古代的汉字书写方式与现代有所不同,「井干」一词在古代写作「井橿」,其中「橿」是木头的意思,用来表示井口上方的覆盖物。
1. 井干的木板已经老化了,需要及时更换。
2. 为了确保安全,井干上方加固了一道护栏。
井干可以与其他词组合成新的词语,例如:
- 井干盖:指覆盖在井口上的盖子。
- 井干水:指从井干进入井内的水。
与井干意思相近的词语有:
- 井盖:指覆盖在井口的物体。
- 井帘:指井口周围遮挡井水的设施。
与井干意思相反的词语有:
- 井底:指井口下方的区域。
- 井水:指在井内的水。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