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遁栖的意思、遁栖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遁栖的解释

亦作“ 遁栖 ”。亦作“遯栖”。隐伏;隐居。《宋书·前废帝纪》:“其有孝性忠节,幽居遯栖,信诚义行,廉正表俗……务加旌举,随才引擢。”旧题 宋 尤袤 《全唐诗话·司空图》:“匪 夷 匪 惠 ,特忘反正之朝;载省载思,当徇遯栖之志。” 明 宋濂 《官岩院碑》:“若龙若象,遯栖无踪。” 孙枝蔚 《览古》诗 清 王西樵 评语:“《梁史》旧文不足据, 王禹偁 辨之详矣。此作足表遁栖之志。”


见“ 遁栖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遁栖"是一个具有古典色彩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逃离尘世纷扰,隐居山林或僻静之处。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1. 字义拆解与组合义:

    • 遁 (dùn): 本义为逃避、逃走,引申为避开、隐退。如《说文解字》释:“遁,迁也。一曰逃也。”强调主动离开、躲避之意。
    • 栖 (qī): 本指鸟类停留、歇宿,引申为停留、居住、安身。如《说文解字》释:“栖,鸟在巢上。”强调在某个地方安定下来。
    • 遁栖: 二字结合,形象地描绘了为逃避世俗(如官场倾轧、社会动荡、名利纷争)而主动选择离开,寻找并安身于山林、田园等幽静之地的行为和状态。它不仅仅指物理空间的迁移,更强调一种主动选择的、与世隔绝或半隔绝的生活方式,带有追求精神自由、清静无为的意味。
  2. 词性及用法:

    • 动词: 表示“逃避世事,隐居”这一行为本身。
      • 例: 他厌倦了官场,决定遁栖山林。
    • 名词(较少用): 指隐居的状态或隐居之地。
      • 例: 此山深处,正是古人理想的遁栖之所。
  3. 文化内涵与语境:

    • “遁栖”一词蕴含着深厚的隐逸文化背景,常见于描述古代文人、士大夫在政治失意、社会动荡或追求个人精神超越时选择的生活方式(如陶渊明的归隐)。
    • 它常带有褒义或中性色彩,表达一种不慕名利、洁身自好、回归自然的人生志趣。与“隐居”、“隐逸”、“归隐”等词义近,但“遁栖”更强调“逃避”的动因和“栖息”安顿的结果。
    • 其意境常与山水、田园、林泉、岩穴等自然意象相关联。
  4. 近义词辨析:

    • 隐居 / 隐逸: 意义最接近,都指远离世俗生活。但“遁栖”更突出“为逃避而选择栖息”的动态过程和结果。
    • 蛰居: 指像动物冬眠一样躲藏起来不出门,可能无特定精神追求,更侧重物理上的不出门,有时带消极意味。
    • 避世: 强调躲避尘世,与“遁”字义更近,但未强调“栖”(安顿栖息)的状态。

“遁栖”意指为逃避世俗纷扰(遁)而主动选择到山林僻静之处居住安身(栖),是一种带有文化意蕴的隐居行为或状态,体现了追求精神自由、回归自然的传统理想。

网络扩展解释

“遁栖”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与古代文人的隐逸文化密切相关。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遁栖”由“遁”(逃避、隐退)和“栖”(栖息、居住)组成,指远离尘世纷扰,隐居山林或乡野,追求简朴安宁的生活。这种生活方式强调对内心宁静的向往,常见于古代文人表达超脱世俗的理想。

二、出处与用法

  1. 文献来源:
    最早见于《宋书·前废帝纪》:“幽居遯栖,信诚义行”,描述隐士的高洁品行。
    明代宋濂的碑文“若龙若象,遯栖无踪”也借喻隐士行踪神秘。

  2. 词性扩展:
    可作动词(如“遁栖山林”)或名词(如“遁栖之志”),近义词包括“遁迹”“隐居”,反义词为“入世”。

三、文化背景

古代文人常以“遁栖”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或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如陶渊明归隐田园、竹林七贤避世等,均体现了这一思想。该词不仅描述行为,更蕴含淡泊名利、坚守节操的价值取向。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案例或历史人物,可参考《宋书》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抱哺毕力不采吃苦抽剥崔崔挡众诞兴刀楯冬曹对值读社发地犯曲富窟过社故人怀恨在心勦除交辅矫情饰行鸡日寄生虫纠折几兆军令如山倒狂电连枝缭戾裂饼罗镜毛里塔尼亚迷希目光如鼠目识嶷如欧墨拚娇破卖蛩駏毡铨叙三分鼎立烧残畬客升廕麝帏失魂狮子壶俟俟司田太易贪奢阘冗誊发橐泉委纡无狃无染响彻小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