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孽的意思、狂孽的详细解释
狂孽的解释
指忤逆者。 唐 李商隐 《登霍山驿楼》诗:“ 壶关 有狂孽,速继 老生 功。” 冯浩 笺注:“狂孽,谓 刘稹 。”按, 刘稹 , 唐 节度使 从谏 从子, 谏 卒,诏 稹 护丧还 东都 ,逆旨被杀。
词语分解
- 狂的解释 狂 á 本称狗发疯,后亦指人精神失常:狂犬。疯狂。癫狂。发狂。狂人。 纵情任性或放荡骄恣的态度:轻狂。狂妄(极端自高自大)。狂吠(狗狂叫,借指疯狂的叫嚣)。狂乱。狂野。狂躁。狂恣。狂草(草书的一种,风
- 孽的解释 孽 è 恶因,恶事, * :孽臣(奸佞之臣)。孽种(弉 )。孽根。孽海。孽障(a.长辈骂后辈为不肖子弟的话;b.佛教指妨碍修行的种种罪恶。均亦称“业障”)。作孽(做伤天害理的事)。罪孽(罪恶)。造孽。
专业解析
"狂孽"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主要见于古代文献,其含义可从字源和古籍用例中解析:
-
字义解析
- 狂:本义指狗发疯,引申为人精神失常、言行放纵、不受约束,如《说文解字》释为“狾犬也”,后泛指狂妄、猛烈之意。
- 孽:本义指非正妻所生之子(庶子),引申为灾祸、邪恶、忤逆不孝或作乱的行为,如《说文解字》释为“庶子也”,《孟子》有“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之句。
-
合成词义
“狂孽”结合二字含义,核心指代狂妄悖逆、为非作歹的恶行或恶人,强调行为或人物具有疯狂、乖张、忤逆、作乱的特性。常用来形容:
- 极端悖逆的言行:如臣子对君主的狂妄反叛。
- 邪恶作乱之人:指那些行为疯狂、制造祸端的人。
- 忤逆不孝的罪行:在伦理语境下指对尊长的严重冒犯。
-
古籍用例佐证
- 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十八·刑部》记载:“(张)差一狂孽,持梃入禁庭。”此处“狂孽”指行为疯狂、持棍闯入宫廷的凶徒(张差),强调其狂妄作乱的性质。
- 该词多用于描述犯上作乱、大逆不道的行为或人物,带有强烈的贬斥意味。
-
现代使用与近义词
现代汉语中“狂孽”已极少使用,属文言词汇。其含义可由“狂悖”、“猖狂”、“悖逆”、“作乱”、“忤逆” 等近义词替代,具体语境需结合“狂妄”与“邪恶/悖逆”的双重特性来理解。
参考资料来源: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 对“狂”与“孽”的释义及“狂孽”词条的收录(卷五,第112页)。
- 《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台湾学术机构编纂) - 提供“狂”、“孽”的古义及引申义解析。
- 《说文解字》(许慎) - “狂”、“孽”的字源解释(中华书局影印本)。
- 《万历野获编》(沈德符) - 古籍中“狂孽”的实际用例(中华书局点校本)。
网络扩展解释
“狂孽”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及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一、基本含义
“狂孽”指忤逆者,常用于形容违背伦理、不忠不孝或叛逆之人。该词由“狂”(疯狂、狂妄)和“孽”(邪恶、罪过)组合而成,强调行为上的悖逆与不端。
二、出处与背景
- 文献记载:唐代李商隐在《登霍山驿楼》中写道:“壶关有狂孽,速继老生功。”此处“狂孽”指唐代将领刘稹,他因违抗朝廷命令被杀,成为典型的历史案例。
- 历史人物关联:刘稹是唐代节度使刘从谏的侄子,因拒绝朝廷调令被定性为叛逆,故以“狂孽”称之4。
三、用法与例句
- 古代诗词:
- 宋代欧阳修《南獠》:“狂孽久不耸,民物含春熙。”
- 元代柳贯《故相东平忠献王挽歌词》:“狂孽凭三窟,神威覆五湖。”
- 清代李重华《书周遇吉传》:“致死已摧狂孽势,迎降真恨贼臣谋。”
- 现代语境: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多见于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中,用以强调对叛逆者的批判。
四、相关词汇
- 近义词:逆贼、叛臣、忤逆
- 反义词:忠臣、孝子、顺民
如需更深入的历史背景或诗词分析,可参考沪江在线词典或查诗文网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安坻保镖采揪朝东暮西城閈成门户持支创出吹簸等科典签断离发祥覆公折足孤禽含贝汗液贺本哄笑荒耄呼啦啦交冲解暑经年金相玉质绢幅郡课栲胶客官可知刻斲捞缯梁欐灵和柳龙笳毛施淑姿某者粘皮着骨偏亡昢昢球子心肠气义曲行惹祸招殃湿热世嗣拾头首犯数点索隐行怪体育运动荣誉奖章桐宫退斋托物寓感温气嫺穆消夏遐逝邪哭锡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