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preciate;censure] 贬毁责备
(1).批评,指责。《孟子·滕文公下》“ 孔子 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汉 赵岐 注:“言乱臣贼子惧《春秋》之贬责也。” 唐 元稹 《弹奏剑南东川节度使状》:“其本判官及所管刺史,仍乞重加贬责,以絶姦欺。”《秦併六国平话》卷上:“有恶事的贬责它,使人知怕;有善事底褒奬它,使人知劝。” 郭沫若 《天地玄黄·新缪司九神礼赞》:“确实有真才实学的人,他是不屑于自我宣传,但也无须乎自我贬责的。”
(2).贬谪责罚。 唐 李翱 《论事上宰相书》:“ 柳泌 为刺史,疏而不止; 韩潮州 直諫贬责,諍而不得。”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十二:“ 熙寧 以前,臺官例少贬责,间有补外者,多是平出,未几復召还。” 元 刘壎 《隐居通议·诗歌六》:“虽擢科第,亦以素讥议 贾 ,中遭贬责,仕宦蹉跎。”
贬责在现代汉语中具有以下两层核心含义:
指对错误、缺点或不当行为进行否定性评价,含责备、贬低的意味。
例句:
他因工作失职遭到领导的严厉贬责。
文学评论家对这部作品的浮夸文风多有贬责。
在古汉语语境中可表示贬低、降格,但现代汉语中此用法较少见,多见于历史文献。
古例参考:
《后汉书》有“贬责诸侯,以儆效尤”之载(指向诸侯降级问责)。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明确将“贬责”释义为“批评责备”,属现代常用义。该词典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纂,商务印书馆出版,为汉语规范化的权威工具书。
《汉语大词典》:
收录“贬责”的降级、问责义项,并引《后汉书·窦融传》等古籍例证,体现其历史语义演变。
语料库佐证:
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CCL)中,“贬责”的现代用例均指向批评指责义,如“舆论对官僚作风的贬责”。
注:现代汉语使用中,“贬责”的“降级”义已基本被“贬黜”“贬谪”等词取代,当前主流语义集中于“批评指责”,需注意古今差异。
“贬责”是一个复合词,由“贬”和“责”两个语素构成:
词义解析
语境特征
使用注意
由于该词未被《现代汉语词典》收录,实际使用频率较低,建议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其适用性。
犴圄罢北巴篱褊浅草约缠惹超度众生诚纯斥夺迟夷冲注楚弄吴吹处刑单耗导向盗臧迭番断槎断决番更樊槻逢合凤尾鱼缝衣浅带浮阶高奇寡趣觚角恒星红英江实架耸菊老荷枯口惠而实不至快硬水泥诓惑枯蓼炼风鸣珂巷明迷内难俳歌扳害破家荡産悄促促凄眷取誉柔惠撒丁岛扫除天下设客眡事疏利四郭膛子跳读险技县师仙鼠消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