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安辑的意思、安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安辑的解释

(1).犹安抚。《汉书·西域传序》:“都护督察 乌孙 、 康居 诸外国动静,有变以闻,可安辑,安辑之;可击,击之。” 唐 李德裕 《遣王会等安抚回鹘制》:“专往慰问,仍賑米粟二万石,俾其安辑离散,渐就漠南,再復旧疆。” 金 王若虚 《千户侯父墓铭》:“当 贞祐 兵火之餘,城邑几废,遗黎无依,侯以完復安辑之功,为众所推,由本县尉至为州刺史。”《儒林外史》第八回:“务在安辑,与民休息。” 沉从文 《边城》三:“十余年来主持地方军事的,知道注重在安辑保守,处置还得法。”

(2).安定;使安定。《汉书·王莽传上》:“居摄之义,所以统立天功,兴崇帝道,成就法度,安辑海内也。” 宋 曾巩 《救灾议》:“疆内安辑,里无嚣声。”《明史·凌云翼传》:“ 成化 中 韩雍 经略西山颇安辑,惟东山 瑶 阻深箐剽掠,有司岁发卒戍守。”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安辑(ān jí)是汉语中具有历史语义色彩的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安定和睦”或“安抚聚集”。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该词最早见于先秦典籍,常用于古代政论及史书记载,指通过治理手段使百姓生活稳定、社会秩序和谐。例如《汉书·王莽传》载“安辑海内”,即强调对国家的整体安定治理。

从语源学角度分析,“安”表安定、平静,“辑”通“集”,含聚集、协调整合之义,二者结合后衍生出通过协调管理实现社会平稳的引申义。在《尚书·周官》中,“安辑”与“邦国”连用,体现古代政治治理的核心目标。唐代杜佑《通典》亦以“安辑乡里”描述基层治理成效。

现代汉语中,“安辑”的使用场景多见于历史文献研究或仿古语境。部分方言区(如吴语)仍保留其口语化表达,指代家庭或群体的和睦状态。需要指出的是,该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未被单独收录,主要作为历史词汇存在于专业辞书体系。

网络扩展解释

“安辑”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一、基本含义

  1. 安抚
    指通过政策或行动使人心安定,常用于治理或外交场景。例如《汉书·西域传序》提到“可安辑,安辑之”,即通过安抚手段稳定边疆局势。
  2. 安定;使安定
    强调维持或恢复社会秩序,如《后汉书》中“安辑黎元”指安定百姓。

二、详细解释

三、历史用例

  1. 唐代李德裕在《遣王会等安抚回鹘制》中提及“安辑离散”,指通过赈济安抚流民。
  2. 《儒林外史》第八回用“安辑”描述官员治理地方时注重民生安定。

四、近义与关联词

总结来看,“安辑”兼具“主动安抚”和“结果安定”的双重含义,多用于政治、军事或社会治理语境。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书》《后汉书》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按步就班把截帮手绊骥碧光采拮蚕蟹澄夐邓林钿合丁役饭含梵世風韻风雨如磐浮收勒折浮用嘎巴溜脆公凭冠鸡冠剑扢喇察鼓脑争头黄坂贱夫棘列鲸吞虎噬机师蠲容绝后君亲漏脯充饥买卖末景目眢心忳南台牛膝苹果篮子静物画梢人煞拍摄弓深文大义慎小谨微时间与空间絁袍十朋之龟事前饰翼四垂忪懞肃艾唐宋八大家文钞通商五强溪水电站梧台飨福纤经遐鶱细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