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浮收勒折的意思、浮收勒折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浮收勒折的解释

用强迫手段额外征收。 清 冯桂芬 《江苏减赋记》:“意甚决,是将奉旨浮收勒折矣。” 清 夏燮 《中西纪事·江浙卫兵》:“酌留数成以为卫所增兵造船之用,则州县之浮收勒折者,无可籍口。”亦作“ 浮收勒索 ”。《清史稿·高宗纪四》:“辛酉,以 图思德 劾 苏墧 浮收勒索,命 袁守侗 等严鞫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浮收勒折是清代赋税征收中的一种舞弊现象,具体指官吏在征收钱粮时通过两种手段非法加重民众负担:

  1. 浮收:在额定赋税之外额外加征实物或银钱。例如本应缴纳一石粮食,官吏借口损耗、运输等名目,强行多收一至两成。
  2. 勒折:强制将应缴纳的实物税折合成银钱,且故意抬高折算价格。如市价一石米值银一两,官府却按二两折算,迫使民众多缴银两。

该词最早见于《清史稿·食货志》,记载了咸丰年间江苏等地“州县浮收勒折,民困益深”的史实。其本质是官吏利用职权进行经济盘剥,属于“火耗”“淋尖踢斛”等苛政的衍生形式。

现代汉语词典将其定义为“旧时官吏在征收赋税时,以各种名目额外加收,或强行折价,榨取民财”(引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在文献中使用时,常与“横征暴敛”“苛捐杂税”等词构成近义关联。

网络扩展解释

“浮收勒折”是清代官场常见的剥削行为,具体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含义 指官吏通过强迫手段,在法定赋税额度之外额外征收钱财。该行为带有强制性,属于变相盘剥民众的腐败现象。

二、出处与例句

  1. 最早记载于清·冯桂芬《江苏减赋记》:“意甚决,是将奉旨浮收勒折矣。”
  2. 夏燮《中西纪事·江浙卫兵》记载地方官借此敛财:“酌留数成以为卫所增兵造船之用,则州县之浮收勒折者,无可籍口。”

三、结构与用法 • 结构:联合式成语(动词+动词+动词+动词) • 语法功能:多作谓语或定语,如“州县浮收勒折”“浮收勒折之弊”

四、近义词 “浮收勒索”与此成语含义完全相同,属于同源异形词。

五、历史背景 该现象在清代中后期尤为突出,常借军需、治水等名目横征暴敛,成为加重民众负担、激化社会矛盾的重要诱因。现代语境中多用于批判历史时期的腐败现象。

别人正在浏览...

昂首挺胸摆龙门阵白面虎包罗倍道而行勃姑冲坚毁锐出科出生得鱼忘筌點撆琱镂叠印定命论兑换放失方舄旰日赣滩鬼瞰其室鬼魅寒韵何功之有哉火杂杂昒爽建陈谏猎书惊嘶捐玦康救刊正刻察阃政览政良俦岭僥溜躂毛里求斯煤头弥泛铭刻飘飘漾漾破钞破溃暴晒磬石荣宴乳牸盛誉诗婢侍执巾栉兽舰帅甸刷然损服天策天陲吞吃问断西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