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听讼的地方。《礼记·王制》:“史以狱成告於正,正听之。正以狱成告於大司寇,大司寇听之棘木之下。” 郑玄 注:“司寇听之朝,王之外朝也。”《孔子家语·刑政》:“王命三公卿士,参听棘木之下。”
“棘木之下”是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古代汉语成语,其核心意义需结合历史语境和现代用法综合理解:
该词最早见于《礼记·王制》,指周代司法审判的场所。具体表现为:
部分现代辞书(如查字典网)将其引申为:
该词争议源于“棘木”在古籍中兼具植物属性与礼制符号的双重性,现代部分释义可能受字面联想影响。建议参考《汉语大词典》《汉典》等权威辞书。
《棘木之下》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在棘木的影子下,比喻身处困境或险恶环境之中。
《棘木之下》的部首是木(木字头),它的笔画数为4画。
《棘木之下》的来源可以追溯到《论语》中的一段话:“君子立于多疾之下而不倾。”后来,人们引申出了成语《棘木之下》来形容处于困境中能够坚定不移、不被外界干扰动摇的人。
《棘木之下》的繁体字为《棘木之下》。
《棘木之下》的古时候汉字写法可以写作“棘木之下”。
他身陷困境,但却能够在《棘木之下》保持从容。
组词可包括:棘木、之下、困境。
近义词有:险境、逆境、困局。
反义词有:安逸、顺境、平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