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lear away bed’s dust;sweep the mat] 打扫床榻,表示欢迎客人
南台中丞扫榻见,北门学士倒屐迎。——陆游《案题徐载叔东庄》
扫榻以待
(1).拂拭坐卧用具。 宋 惠洪 《冷斋夜话·范尧夫揖客对卧》:“ 范尧夫 謫居 永州 ,闭门,人稀识面。客苦欲见者,或出则问寒暄而已。僮扫榻奠枕,于是揖客解带,对卧良久,鼻息如雷霆。” 宋 葛长庚 《懒翁斋赋》:“雨送添砚之水,竹供扫榻之风。” 清 恽敬 《同游海幢寺记》:“如 海幢无 者,盖佛氏上流。 敬 为儒家言数十年,惜乎未得生及其时,与其扫榻危坐,各尽其所至也。”
(2).表示欢迎宾客。 宋 陆游 《寄题徐载叔秀才东庄》诗:“南臺中丞扫榻见,北门学士倒屣迎。”《西湖佳话·西泠韵迹》:“妾既邀 鲍先生 到此,本当扫榻,亲荐枕衾,又恐怕流入狎邪之私。”
“扫榻”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两层含义:
指清扫床榻上的灰尘,即拂拭坐卧用具。例如宋代葛长庚在《懒翁斋赋》中描述“雨送添砚之水,竹供扫榻之风”,体现日常清洁的意境。
表示热情欢迎宾客,常用于表达对客人的诚挚邀请或尊重。典故来源于《后汉书》中太守陈蕃为名士徐稚特设一榻,待其离开后便将榻悬挂以示敬重的故事。宋代陆游的诗句“南台中丞扫榻见,北门学士倒屣迎”即用此典。
“扫榻”既指日常清扫床榻的动作,又作为礼仪性表达,传递对宾客的尊重与欢迎。其文化内涵与历史典故紧密相关,多用于正式或文学语境中。
扫榻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内涵的成语,常用来比喻客人离开或接受别人拜访。
"扫榻"的意思是拂去座位上的尘土,表示举起离开,比喻客人离开或接受别人的拜访。
扫(手扫,扌部首,3画)+榻(木槁,木部首,11画)=扫榻(14画)。
《字汇》是扫榻最早的记载来源。故事背景是出自晋代谢灵运所写的《世语》:“世之礼和于齐者,皆扫榻而俟夜。眨维曰:“此在外者期已迎矣。”言雍虞圣帝之敬贤礼士之至也。”
繁体字:“掃榻”。
古时的写法相对于现代发生了一些变化,如“扫”字的古文写法是“掃”,而“榻”字的古文写法是“檀”。
他急匆匆地扫榻离开了。
扫帚、扫地、扫除、扫毒、扫货
送客、欢送、告别
迎接、接待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