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束;约束。 宋 苏舜钦 《上京兆杜公书》:“至於鈐束小吏,期会簿书,非大贤事业,幸委之幕府。”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牛相教女》:“你如今不鈐束他,倘或他做出歹事来,也把你名儿污了。”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吴烈士旸谷革命史》:“由是而剗除专制,鈐束君主之意以起。”
钤束(qián shù)是汉语中表示“约束”“管束”的书面用语,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词义解析
“钤”本指印章或盖印动作,引申为规范、约束,如《说文解字》释“钤”为“鈐,印也”,后衍生出“钤记”“钤印”等词,均含固定、规范之意。“束”即捆缚、限制,如《诗经》有“言采其杞,薄言束之”。两字结合后,“钤束”强调通过制度或权威进行约束,常见于古代文献,如《红楼梦》第五十六回“若不钤束,夜夜如此胡闹,如何使得”。
二、用法特征
该词多用于正式语境,表示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的管束。例如清代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十五回“倘父母钤束严紧,不敢胡作非为”,即指父母对子女的严格管教。
三、词义演变
现代汉语中,“钤束”使用频率降低,逐渐被“约束”“管理”等词替代,但在历史文献、文学研究等领域仍具学术价值。据《汉语大词典》记载,“钤束”一词最早见于宋代《朱子语类》,体现古代儒家伦理中的秩序观念。
(注:本文释义参考《汉语大词典》《说文解字注》等权威辞书,文学用例引自中国国家图书馆公开文献库。)
“钤束”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qián shù,其核心含义是管束、约束。以下为详细解析: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汉典或古典文学用例。
百罚磅秤饱食暖衣便门桥闭关绝市避迁逼问撑犁孤涂承露盘俦类答贺稻柴东牀佳婿恫惧风清月朗辅车唇齿俯诎甘锐侯宫沟鬼祸汉庭回斜坚介揭竿而起纪昀脊椎骨抗厉犒军科半刻骨相思空埳乱葬岗子蛮会免罢目生内差内款内阋捏揣扑刀亲庙拳脚踆巡上盗勝負什件儿书版说古束头淑贤书斋酸辛梯己钱渟潦童婚通妥歪撇相向效仿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