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书·陆机传》:“ 机 既死非其罪,士卒痛之,莫不流涕。是日昏雾昼合,大风折木,平地尺雪,议者以为“陆氏”之寃。”后因以“陆机雾”为蒙冤而死之典。 唐 张祜 《哭汴州陆大夫》诗:“冤深 陆机 雾,愤积 伍员 涛。”
“陆机雾”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汉语词汇,其含义与西晋文学家陆机的蒙冤之死密切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陆机雾”指代蒙冤而死的悲剧性事件,常用于文学作品中象征忠臣含冤或天象示警。
据《晋书·陆机传》记载,陆机在“八王之乱”中被成都王司马颖处死时,天现异象:白昼昏雾弥漫,大风摧折树木,平地积雪一尺。时人认为这是上天为陆机的冤屈鸣不平,故以“陆机雾”为典。
陆机因出身东吴名门(祖父陆逊为吴国丞相),入仕西晋后受诸王猜忌。公元303年,他率军讨伐长沙王司马乂兵败,遭宦官诬告谋反,最终被夷三族。临刑前悲叹:“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华亭为其故乡,今上海松江)。
唐代诗人张祜在《哭汴州陆大夫》中以“冤深陆机雾”表达对忠臣蒙冤的愤懑,可见该典故已成为文人咏史抒怀的经典意象。
此词融合了历史事件与自然异象,既体现古代“天人感应”观念,也承载了对政治冤案的批判。若需进一步了解陆机生平,可参考古诗文网等权威来源。
《陆机雾》是一个诗歌中的词语,用来形容薄雾弥漫的景象。在诗歌中代表着一种朦胧、神秘的美感。
《陆机雾》这个词可以拆分为三个部首:雨、氵(水的意思)、青。根据拼音的发音顺序,它们的笔画分别为:8画、3画、8画。
《陆机雾》这个词源于陆机的诗作,陆机是唐朝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作以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著称,其中《踏莎行·碧溪千叠青山插》中有“雾峻黄鹤楼,白日隐纤纤。兽滑湿群壑,花霭落虚苑。岏楫烟霏寒,蟾蜍霰皦皦炬山”,引发了后人对于薄雾美景的向往和想象。
繁体字中,陆机雾的写法为「陸機霧」。
古时候陆机雾的汉字写法与现代写法稍有不同。陆字在古代写法中是由两个部分组成,上面是冰字,下面是面字,表示雪块堆积在地面上。机字则是由木字和幺字组成,表示木器上的一个个齿轮,表示技术和机械。雾字则由雨字和雾字组成,表示空中水汽聚集。整个词的古代写法如下: 「陸機霧」。
湖泊边,雾气朦胧,仿佛置身于《陆机雾》之中。
陆地、机器、雾气、雾霾
薄雾、轻雾、纷雾、迷雾
晴朗、明亮、清澈、晴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