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人性论的意思、人性论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人性论的解释

关于人的共同本质的理论。一般指离开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去解释人的共同本质的剥削阶级人性论。人的本质,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阶级社会中,具有社会性的人性通常表现为人的阶级性,因此不能离开人的阶级性去解释人性。但是社会性并不等同于阶级性,把具有社会性的人性完全归结为人的阶级性,也是不确切的。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人性论是哲学和伦理学中探讨人的本性、本质特征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体系,主要研究人性的起源、构成、善恶倾向及其与社会规范的关系。以下是汉语词典角度的详细阐释:


一、核心定义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人性指“人所具有的正常情感和理性”,而“人性论”则是系统分析这些特质的理论。其核心矛盾集中于“性善”与“性恶” 之争:


二、哲学流派的分野

  1. 儒家伦理观

    • 孟子:人性具“四端”(仁、义、礼、智),道德修养是扩充本性的过程。
    • 朱熹:继承并发展性善论,提出“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二元区分,解释善恶差异的根源。
  2. 西方哲学对照

    •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性含理性与德性潜能,需通过实践实现“至善”。
    • 霍布斯主张人性自私(“自然状态”论),需社会契约约束。

三、现代学术阐释

当代研究强调人性的社会性与生物性交织:


四、权威文献参考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2016.
  2. 孟子.《孟子·告子上》. 中华书局, 2010.
  3.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中华书局, 2012.
  4. Aristotle. Nicomachean Eth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5. Thomas Hobbes. Leviathan. Penguin Classics, 1982.

(注:部分文献因无公开电子链接,暂标注出版信息;可于国家图书馆数据库或学术平台检索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

人性论是哲学中探讨人类共同本质的理论,其内涵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学派中存在差异。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与核心争议

  1. 概念核心
    人性论主张人类具有某种固定或共同的本性,通常指脱离社会性和阶级性解释人性的理论。例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传统人性论常被批评为掩盖阶级矛盾的剥削阶级理论。

  2. 历史演变

    • 文艺复兴时期:人性论强调反对封建束缚、提倡个性解放,具有反封建进步性。
    • 近现代争议:因忽视社会属性,被部分学者视为阶级调和论的理论工具。

二、哲学发展中的代表性理论

  1. 休谟的《人性论》
    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在1739年出版的著作中提出:

    • 认识论:主张知识源于经验,质疑因果关系的必然性,推动不可知论发展。
    • 情感与道德:认为情感而非理性支配人类行为,道德基础是“自利心”与“同情感”的结合。
    • 影响:直接启发了康德的批判哲学,并为实证主义、实用主义等现代哲学流派奠基。
  2. 中国古代人性观
    包括性善论(孟子)、性恶论(荀子)、性无善恶论(告子)等,强调人性在自然属性中的可塑性及社会属性中的善恶两面。

三、评价与批判视角

  1. 积极意义
    早期人性论推动思想解放,如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
  2. 局限性
    脱离社会结构分析人性,可能忽视阶级差异,如马克思主义对其“掩盖社会本质”的批判。

四、现代延伸

以人为中心的人性观(如)强调人性本善、自由意志和社会责任,体现了心理学与伦理学的融合。


如需进一步了解休谟哲学体系或中西人性论对比,可参考(休谟专著分析)及(先秦诸子观点)。

别人正在浏览...

哀骀八白室白麻纸奔激标角不顺气常业朝鷄朝隐臣臣乘钓趁汉陈人重衾丑劣貙蒌唇揭齿寒磁器德功登升點睛樀樀丁倒东谷敦化房牖粪墙烰烰覆盖高奇国本花间集歡跃回飘浑浊解殆鸡彝恳慤蒉桴昆岗灵像灵仗硫酸钡乱坠天花贸货泡立司屏障青蓠起颇毬路如茨三户谣商蚷胜败兵家之常树碑立传挑心下辈小姓谐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