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序卦》:“穷大者必失其居。” 高亨 注:“极大者则骄奢淫暴,必覆败而失其所。”后指多而不适用。 清 魏源 《<国朝古文类钞>序》:“诚能以昭代之典章文字读《六经》,而又能以《六经》读昭代之典章文字,其於是编也,又何穷大失居之有?”
“穷大失居”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解析:
该成语原指居高位者因骄奢无度而失去地位,后引申为事物过于庞杂或追求极端反而失去实用价值,即“多而不适用”。
原始出处
源自《周易·序卦》:“穷大者必失其居。”,意为“事物发展到极端必然失去根基”。
高亨注解补充:“极大者则骄奢淫暴,必覆败而失其所。”,强调高位者若放纵必败。
语义扩展
清代魏源在《国朝古文类钞序》中引用此语,将含义扩展为对“庞杂不实用”的批判:“其于是编也,又何穷大失居之有?”。
该成语兼具警示高位者谦逊与批判浮夸不实的双重内涵,常用于文学、哲学领域。其核心思想与《周易》“物极必反”的辩证观一脉相承。
穷大失居(qióng dà shī jū)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家财尽失,无家可归的境况。下面将对穷大失居进行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进行解释。
穷(qióng):穴(xué) + 丩(jiū) + 二(èr)
大(dà):大(dà)
失(shī):丿(piě) + 夫(fū)
居(jū):尸(shī) + 区(qū)
穷大失居最早出现在《文选·刘向·硏仕·过江之作》一文中,字面意思为“贫穷到了极点而失去了居所”。后来成为一个常用的成语,用来形容家财尽失,无家可归的状况。
《穷大失居》的繁体写法为「窮大失居」。
在古时候,「穷大失居」的写法略有不同。穷字写作「窮」,特点是少了一个点,而居字写作「居」,特点是少了一个横折和一个竖折。
1. 他倾家荡产后,真可谓是穷大失居了。
2. 那个遭遇意外灾害的村庄,成千上万的人都穷大失居了。
穷困潦倒、一贫如洗、无家可归、家破人亡
穷困、贫苦、破落、寒苦
富有、安居乐业、富裕、宽裕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