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讹夺的意思、讹夺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讹夺的解释

[missing character in text] 错误脱漏。也说“讹脱”

详细解释

亦作“ 讹敚 ”。亦作“譌夺”。指文字的错误、脱漏。 清 龚自珍 《与人笺》:“ 孟蜀 以来,槧本繁兴……展转讹夺,流布浸广。” 鲁迅 《<嵇康集>序》:“予幸其书今在京师图书馆,乃亟写得之,更取 黄 本讎对,知二本根源实同,而互有讹夺。” 鲁迅 《<嵇康集>跋》:“原钞颇多讹敚,经二三旧校,已可籀读。”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吕超墓出土吴郡郑蔓镜考》:“文句譌夺,取他竟铭校之,始知大较。”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讹夺”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特定的含义和用法,主要出现在书面语和学术语境中。其详细解释如下:

  1. 基本释义: “讹夺”指文字在传抄、刊印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遗漏。它包含两层意思:

    • 讹 (é): 指错误、错字。即文字内容被错误地抄写或印刷,导致意思改变或不准确。
    • 夺 (duó): 指脱漏、缺失。即文字内容在传抄或刊印过程中被遗漏、丢失了部分内容。 因此,“讹夺”是“讹误”和“脱漏”的合称,概括了文本流传中常见的两种问题:既有错字,又有漏字。
  2. 字源与构成:

    • 讹: 本义是谣言、谬误,引申为错误。在文字校勘领域,特指文字书写或印刷的错误。
    • 夺: 本义是强取、失去。在文字校勘领域,引申为文字缺失、脱落。“夺”在这里是“脱”的通假字,表示“脱漏”的意思。 两个字组合起来,“讹夺”就精准地描述了文本在流传过程中既可能发生错误又可能发生缺失的现象。
  3. 用法特点:

    • 书面语色彩: “讹夺”是一个较为书面化的词汇,常用于学术研究、古籍整理、文献校勘、编辑出版等领域。
    • 指代文本错误: 其核心含义是指文本中的具体错误和缺失,而非泛指其他类型的错误。
    • 与近义词辨析:
      • 讹误: 主要指文字错误,不强调遗漏。
      • 脱漏/阙漏: 主要指文字缺失,不强调错误。
      • 讹夺: 同时包含错误和遗漏,含义更全面。
    • 常见搭配: 常与“订正”、“校勘”、“避免”、“出现”、“存在”等动词搭配使用。例如:“校订古籍中的讹夺”、“这段文字存在多处讹夺”。
  4. 例句:

    • 这部古书历经多次传抄,难免出现一些讹夺,需要仔细校勘订正。
    • 编辑在审稿时发现了文稿中的几处关键讹夺,及时进行了修正。
  5. 权威参考来源: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国最具权威性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对“讹夺”一词有明确释义。 (官方通常不提供在线免费全文,但可通过权威渠道如商务印书馆官网或大型图书馆查询确认其释义)。
    • 语言学及文献学学术著作: 在涉及古籍整理、校勘学、文字学、编辑出版的学术论文和专著中,“讹夺”是一个常用且定义清晰的术语。例如,相关领域的核心期刊论文或高校教材会使用和解释该词。

网络扩展解释

“讹夺”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文字或文献中的错误和脱漏现象。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1. 核心定义
    指文字在传抄、刊印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讹)或缺失(夺),二者常合并使用。例如古籍版本因多次传抄导致字句错误或段落遗漏。

  2. 同义词
    也称“讹脱”,强调错误与脱漏并存的状态。


二、词源与用法

  1. 结构分析

    • 讹:左右结构,本义为“错误”;
    • 夺:上下结构,本义为“丧失、遗漏”。
  2. 历史用例
    清代龚自珍在书信中提到“展转讹夺,流布浸广”,指文献因反复传抄导致错误扩散。鲁迅校勘《嵇康集》时也多次提及“互有讹夺”,强调古籍校对的必要性。


三、应用场景

多用于文献校勘、古籍整理领域,例如:


四、补充说明

需注意“讹夺”与单纯笔误(如错别字)的区别:前者强调因长期流传或复杂因素导致的系统性错误,而非偶然失误。

别人正在浏览...

阿毗达磨邦佐倍百悲怀背弃比肩叠踵敝帷不弃采名吃苦不甘畜妻徂辉大权独揽抵虫地傅顶门上司厄穷放屁辣骚飞云掣电丰城狱浮荄抚拭购买力苟容灌醉滈池颢然狐刺家公汲长锦瑟年华谨畏空门士揽延了辩烈武临逆蓂灵明昞末脚内关鸟跕俳语侵削全程攘灾染惹梢骡审知适居其反恃众鮻魮天网跳高铜子吞金吞蚀外见卫道士小産宵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