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付托。《晋书·张华传》:“会帝问 华 :‘谁可託寄后事者?’”
(2).指所受付托。 唐 白居易 《为人上宰相书》:“相公宠擢之荣,託寄之重,自国朝已来,三者兼之甚鲜矣。”
(3).谓寄托情意。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方正》:“ 孙兴公 作《庾公誄》,文多託寄之辞。” 元 欧阳玄 《墨梅赋》:“彼翰墨之託寄,亦何异乎《风》《骚》。” 郑文焯 《鹤道人论词书》:“ 唐 、 五代 及两 宋 词人,皆文章尔雅……甚至名伎高僧,顽仙艷鬼,託寄深远,属引湛冥。”
(4).委托寄送。 清 杨恩寿 《坦园日记》卷七:“初十日,适有便赴 粤西 ,託寄家书。”
“讬寄”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复合语义的词汇,其核心含义可从字源和用法两个层面解析。
一、字源释义 该词由“讬(托)”与“寄”二字复合构成:
二、语义特征 在具体语境中呈现双重指向:
三、古今演变 现代汉语中,该词的书面语色彩较强,多用于正式文书或文学创作,日常语境中常简化为“托寄”。其双重复合语义在物流术语与文学修辞两个领域形成专业分化,前者侧重物质转交的契约关系,后者着重情感传递的象征意义。
“讬寄”是一个古汉语词汇,读音为tuō jì,其含义可从以下多个角度解析:
付托
指将事务或责任交付、委托给他人。例如《晋书·张华传》记载晋武帝询问张华:“谁可託寄后事者?”即询问可托付身后事的人选。
指所受付托
强调被托付的责任或任务。如唐代白居易在《为人上宰相书》中提到“託寄之重”,形容宰相职位承载的重大使命。
寄托情意
多用于文学作品中,通过文字或行为表达情感。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提到孙兴公写《庾公诔》时“文多託寄之辞”,即文中蕴含深切的情感寄托。
委托寄送
表示通过他人传递物品或信息,如古代委托信使传递书信等(此义项多见于文献引申用法)。
成语与词语
如“讬孤寄命”(托付孤儿与国政)、“烘云讬月”(文学中侧面烘托的手法)等,均与“讬寄”的“委托”或“寄托”核心义相关。
语境差异
需结合上下文区分具体含义。例如,政治语境多指责任托付,文学语境则侧重情感表达。
“讬寄”现已不常用,多出现在古籍或仿古文体中。如需表达类似含义,现代汉语更倾向于使用“托付”“寄托”“委托”等词汇。
呗赞邦浦谤诮避吏不无小补齿剑措词大难不死奠都冬官短乏顿壮二婚郎芳尘房庙扶卫该面干巛钩章棘句关河规砭匦书晧穹横卷宏丽画皮或恐饥馁径启者进取心疾俏两地两周沴疠龙邛芦人芒种佩章批鳞请剑仆赁遣愁骑鹤上维扬钦叹诠第三千营三亡眚礼婶婶书囊枱球堂燕踢毬痛快淋漓托死玩治危砌五反消煞瑕瑜息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