祇树的意思、祇树的详细解释
祇树的解释
指祇园。 祇陀太子 所置之园林。后借称佛寺。 南朝 梁 沉约 《瑞石像铭》:“莫若图妙像於檀香,写遗影於祇树。” 唐 陈子昂 《夏日暉上人房别参军崇嗣》诗序:“诣祇树而从游,众然旧欵。” 明 陈汝元 《金莲记·郊遇》:“漫言祇树有缘,落得浮萍无定。” 清 姚鼐 《鹫峰寺》诗:“寂寂青谿水,萧萧祇树园。”参见“ 祇园 ”。
词语分解
- 祇的解释 祇 ǐ 同“只”。 祇 í 古代称地神。 笔画数:; 部首:礻; 笔顺编号:
- 树的解释 树 (樹) ù 木本植物的通称:树木。树林。树大根深(喻势力大,根基牢固)。 种植,培育:树艺(“艺”,种植)。树荆棘得刺,树桃李得荫。 立,建立:树立。树敌。 量词,相当于“株”、“棵”:一树梅花。
专业解析
祇树是佛教经典中的专有名词,全称为“祇树给孤独园”(梵语Jetavana-Anāthapiṇḍikārāma),指佛陀重要的弘法场所。该词由两部分构成:
一、词源解析
“祇”指祇陀太子(Jetā),是古印度舍卫国波斯匿王之子;“树”指祇陀太子布施的园林树木。据《贤愚经》记载,给孤独长者购园建精舍,祇陀太子保留树木所有权,后共同布施给佛陀,故称“祇树给孤独园”。
二、佛教文化内涵
- 地理意义:位于古印度舍卫城,现存遗址在尼泊尔提罗拉科特地区,为佛陀驻留25年的弘法中心。
- 宗教象征:代表“三宝具足”的修行道场,树木象征自然生命力与佛法常住,与精舍建筑形成动静结合的禅修空间。
- 文献地位:作为《金刚经》《阿弥陀经》等经典的宣讲地,佛经开篇常以“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为起始句式。
三、现代应用场景
当代佛教活动中仍保留该词的特殊用法,多出现在寺院楹联、讲经仪轨及佛教艺术创作中,如敦煌莫高窟第285窟壁画即绘有祇园布施图。
参考资料:
-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 《大唐西域记》玄奘原著
- 印度中央考古研究所遗址报告(2019)
网络扩展解释
“祇树”是佛教经典中的重要概念,具体含义和背景如下:
1.词源与构成
- 来源:祇树是“祇树给孤独园”的简称,源自祇陀太子与给孤独长者的典故。祇陀太子(梵文音译)将园林卖给给孤独长者,供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园中树木由太子捐赠,故称“祇树”。
- 读音:“祇”在此处读作qí(非“zhǐ”),指祇陀太子;“树”指园林中的古树。
2.象征意义
- 佛教圣地:代指佛寺或讲经场所,如南朝梁沈约《瑞石像铭》中“祇树”即象征佛寺。
- 深层密意:祇陀太子象征“如来藏”(人人本有的佛性),体现尊贵与觉悟的潜能。
3.经典引用
- 佛经中常见“祇树给孤独园”,如《金刚经》开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 唐代陈子昂诗“诣祇树而从游”,明代陈汝元《金莲记》等文学作品中,也借“祇树”代指佛法传播地。
4.总结
“祇树”既是一个具体地名(古印度佛教圣地),也引申为佛法的象征,融合历史、宗教与文学内涵。如需进一步了解梵文原意或佛经中的详细记载,可参考《金刚经》及相关佛教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白磷奔逸絶尘不计利害不弱曹局漕舟瞠瞠惩创陈迹嗔色出夫纯孝错头谠辞邸舍断鹤继凫坟庵枫柳人趺踝腐鼠官阀行政复议酣淫加价江水肌腠肌觉金飇九州四海钜海浚房亏耗老古板櫑葛连锅端遴登沕潏冥室密探盘缘朋燕浅颦晴岚清靡倾崎气数求死不得碶闸诗声苏李条载通谙同坎微语猬张镶接仙将鸮鸟生翼晓劝邪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