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祭服的意思、祭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祭服的解释

古代祭祀时所穿的礼服。历代形制有异。《周礼·天官·内宰》:“中春,詔后,帅外内命妇始蚕于北郊,以为祭服。” 贾公彦 疏:“《礼记·祭义》亦云:蚕事既毕,遂朱緑之,玄黄之,以为祭服。此亦当染之以为祭服也。”《诗·豳风·七月》“为公子裳” 毛 传:“祭服,玄衣纁裳。” 孔颖达 疏:“玄黄之色施於祭服。”《国语·周语上》“ 晋侯 端委以入” 三国 吴 韦昭 注:“説云:‘衣玄端,冠委皃,诸侯祭服也。’”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驾诣郊坛行礼》:“南设一大幕次,谓之‘大次’,更换祭服,天平冠,二十四旒,青裳龙服,中单朱舃,纯玉佩。”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祭服是古代中国礼仪制度中用于祭祀活动时穿着的特定服饰,其含义可从以下四方面解析:

一、词义溯源 "祭"字在甲骨文中象手持肉献于神主之形,表示向神灵、祖先奉献贡品;"服"指衣冠制度。《周礼·春官》记载"辨其祭服",特指参与宗庙祭祀时穿戴的礼仪服饰。

二、形制特征 据《礼记·祭义》描述,祭服包含冠冕、玄衣、纁裳等要素。玄色上衣象征天宇,纁色下裳代表大地,十二章纹饰蕴含自然崇拜。贵族祭服以桑蚕丝为料,配玉组佩,形成"交龙为旂"的完整礼仪系统。

三级规制 《后汉书·舆服志》载,周代确立五等祭服:天子大裘冕配十二章,诸侯九章,卿大夫七章,士五章,庶人无纹。这种"衣冠礼秩"制度延续至明清,北京社稷坛现存的清代祭服实物印证了这一传承。

四、文化内涵 祭服承载着"敬天法祖"的哲学思想,《论语·泰伯》强调"祭如在"的庄重性。其形制演变反映着华夏礼乐文明的核心价值,如唐代《开元礼》对祭服配色的规范,彰显阴阳五行学说在礼仪服饰中的渗透。

网络扩展解释

“祭服”是古代中国在祭祀场合所穿的专用礼服,具有极高的礼仪性和象征意义。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祭服指古代祭祀活动中参与者穿着的正式礼服,属于各类冠服中最庄严的服饰类别。其形制、颜色和材质均需符合礼制规范,以体现对祭祀的重视。

二、历史背景与文化意义

  1. 地位与作用
    祭祀被视为“国之大事”,与军事并重(“在祀与戎”),因此祭服承载着沟通天人的神圣功能。
  2. 文献记载
    《周礼·天官·内宰》提到王后率命妇养蚕制丝以制作祭服;《礼记·祭义》记载蚕丝需经染色(如玄、黄等色)后制成祭服。

三、形制与材质

  1. 历代演变
    不同朝代的祭服形制有所差异,但核心特征保持一致。例如,西周时期祭服为“玄衣纁裳”(黑色上衣、浅红色下裳),象征天地阴阳。
  2. 制作要求
    材料多选用高级丝绸,需经复杂染色工艺,体现尊贵与洁净。有田禄者需优先置办祭服,无田禄者可借用祭器但不可缺祭服。

四、制作与使用

  1. 礼仪流程
    由王后主持蚕桑仪式,命妇参与纺织,确保祭服制作的庄重性。
  2. 穿着规范
    仅限祭祀场合使用,日常不得穿戴,以维护其神圣性。

祭服不仅是古代服饰制度的体现,更是中华礼乐文明的重要载体,反映了先人对天地、祖先的敬畏与尊崇。

别人正在浏览...

八桂白俄罗斯薄设设饱閲八泽辨眼玢豳不光不是操作杈丫彻心彻骨虫书词学兼茂科翠纶風藥赙恤共人公使钱冠伦海南香横蛮无理痕翳虹洞候选人懽畅蠖伸贱卖九宗七祖絶命崛峙可怕科征老悴狸变令公离顔龙尾石庙社秘册匿端暖寒女教师贫姑前算拳师敺世劭美生产操实境殊待睡眼朦胧熟悉岁稔年丰铜牙利吐泻尪尪峡门镶面协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