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科征 ”。征收赋税。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七:“又或故旧同道之家有科徵,必先督促不少贷。” 明 杨基 《桂林》诗:“时有 苗 人与 猺 女,负薪输布事科征。”
"科征"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四点进行解析:
基本词义
指征收赋税的行为,主要用于描述官府对民众的赋税征敛。该词由"科"(指法令规定或项目类别)与"征"(收取)组合而成,强调按照既定规章或条目进行税收。
异体字与读音
存在异体写法"科徵",二者在古籍中通用。拼音为kē zhēng,注音符号为ㄎㄜ ㄓㄥ,声调均为平声。
历史文献用例
注:若需了解具体朝代税制或赋税类别,建议查阅《元史·食货志》等专业史料。
科征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分组成:科和征。
科字的部首是禾,征字的部首是彳。
科字的笔画数为9画,征字的笔画数为8画。
科征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农业社会。科指的是秋收后收割庄稼的季节,征指的是收取田租。因此,科征的意义是指在农业社会中进行秋季田租征收的活动。
科征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科徵」。
在古代,科字的写法有些不同,其形状稍微偏旁字(禾)稍微短一些,类似于「禾 耇」。征字在古代的写法与现代相同。
他是科征工作的专家。
今年的科征工作进展顺利。
科学、科目、征集、征兵等。
近义词:征收、收取。
反义词:放弃、免除。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