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激愤的意思、激愤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激愤的解释

[flutter;wrathful;indignant] 激动愤怒

他的议论引起了一片激愤

详细解释

(1).激励发愤。《孔子家语·困誓》:“吾闻之,君不困不成王,烈士不困行不彰,庸知其非激愤厉志之始於是乎在。”《后汉书·桓帝纪》:“激愤建策,内外协同。”

(2).谓情绪激动,心情郁结。《三国志·蜀志·李严传》:“十二年, 平 闻 亮 卒,发病死。 平 常冀 亮 当自补復,策后人不能,故以激愤也。”

(3).激动气愤。 杜鹏程 《保卫延安》第二章:“这当儿,战士们都非常着急地在院子里议论。全连队的人心情都是激愤的。”

(4).激怒。 瞿秋白 《赤都心史》一:“当时激愤了工人,挥起拳来就要上去打。”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激愤”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激”和“愤”两个语素构成。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的定义,该词指“因受刺激而产生的强烈愤怒情绪”,多用于描述因遭遇不公、冤屈或目睹负面事件时内心激烈的情感波动(来源: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

从构词法分析,“激”本义为水势受阻后腾涌,引申为“引发、使强烈”,如《说文解字》注“激,水礙衺疾波也”;“愤”则指郁结于心的怒气,《论语·述而》中“不愤不启”的“愤”即强调情绪积蓄状态。二者结合后,“激愤”特指因外界刺激骤然爆发的愤怒,带有瞬时性与冲击性,例如《后汉书·桓谭传》载“百姓愈激愤”,即描述民众情绪被激化的状态(来源:中华书局《汉语大词典》)。

在现代汉语中,“激愤”常用于文学与社会语境,如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即暗含对激愤情绪转化为理性行动的思考(来源:人民文学出版社《鲁迅全集》)。该词与“愤怒”“愤慨”属近义词,但更强调情绪被激发的动态过程,例如“群情激愤”凸显集体情绪的连锁反应。需注意与“激奋”(激动振奋)区分,二者情感色彩相反(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八百词》)。

网络扩展解释

“激愤”是一个形容词,用于描述因极度愤怒或激动而难以自控的情绪状态。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基本含义

指情绪因外界刺激(如不公、欺骗等)达到愤怒的顶点,常伴随明显的激动表现。例如:“社会事件引发民众激愤情绪。”

二、词源与演变

  1. 古义:早期有“激励奋发”之意,如《后汉书》中“激愤建策”。
  2. 今义:现代多指情绪激动且愤怒,如杜鹏程作品中“战士们心情激愤”。

三、使用场景

四、近义词辨析

五、权威引用

《三国志》提到李严“激愤发病”,体现情绪郁结;《保卫延安》中战士们的“激愤”则表现战时的集体情感。

提示:若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古籍出处,可参考、3、5的完整内容。

别人正在浏览...

暗投邦乡暴卒饼麨彻彻乘凌痴心妄想厨师弹断当坊单色光兑隅蛾眉螓首恩同山岳方巾气剕刑風威浮丽敷英姑婆含着骨头露着肉皓荡回风禁物酒篓宽挺苦衷老人累见不鲜露筋女伦敦大学吕览密司嗫嗫嚅嚅辔首烹斡平辈清佳青琅编奇邃驱攘儒训沙船沙漠神悟失命手线双曲线税则私好损惠缩短土中莞尔僞服握兰芜颣物宜鲜秾先亲后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