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稽查防范。 明 宋濂 《元故资政大夫江南诸道行御史台侍御史周府君墓志铭》:“已而 江西 行中书省漕粮八万石於 庆远 ,命公护其行……水陆6*四千餘里,讥防周慎,升斗不耗。”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讥防汉语 快速查询。
“讥防”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多用于特定文献或历史语境中,其核心含义如下:
讥防(jī fáng)指稽查防范,即通过检查与预防措施来确保安全或避免违规行为。该词由“讥”(通“稽”,即稽查)和“防”(防备、防守)复合构成,强调对潜在风险的监督与管理。
明代宋濂《元故资政大夫江南诸道行御史台侍御史周府君墓志铭》记载:“命公护其行……水陆四千餘里,讥防周慎,升斗不耗。”此处描述护送漕粮时,通过严格稽查防范确保物资无损。
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该词,主要出现在古籍研究或仿古语境中。若需表达类似含义,可用“稽查防范”“监管预防”等替代。
提示:该词易被误读为“讽刺性防范”,需结合语境注意区分“讥”的通假含义。
讥防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嘲笑和防备。它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讠和阜,讠是言字的旁边部分,表示与言语相关,阜则是山字的古代写法,表示围墙或者防御。这个词的总共有10画。
讥防一词来源于古代的汉语,最初的写法是仿佛蚩尤姿势描绘了一幅围墙,表达了嘲笑和防范的意图。后来的汉字演变过程中,讥防的写法也出现了一些改变。
在繁体字中,讥防的写法与简体字基本相同,只是在部首阜的上面多加了一个横笔画。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讥防的变体有多种,比如讥防的古代写法中,阜部的左边会加一个撇,表示一种嘲讽和阻止的意味。
以下是一些使用讥防的例句:
一些与讥防相关的组词有:
讥防的反义词是夸奖,表示赞美和称赞。
【别人正在浏览】